《七月诗丛》 :
胡风主编,共2集。第1集13本,1939~1947年先后由上海联华书店、上海海燕书店、桂林南天出版社、重庆读书出版社、上海希望社出版。第2集6本,1951年由上海泥土社印行。
《七月诗丛》是抗战时期围绕《七月》期刊产生的文学成果。1937~1941年,胡风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创办《七月》期刊,团结和培养了一大批爱国的作家和诗人,丛书中收录的不少作品都是先前发表在《七月》上的。诗丛中最先出版的是胡风的《为祖国而歌》和庄涌的《突围令》,由鲁迅扶持的没有编辑部、门市部和印刷厂的上海联华书店出版。1940年上海海燕书店重新将这两部书列为《七月诗丛》第1号和第2号出版,同时出版的还有艾青的《向太阳》,列为诗丛第3号。1942~1943年桂林南天出版社和重庆读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天蓝的《语言》(收诗7首)、孙钿的《旗》(收诗13首)、陈亦门的《无弦琴》(收诗19首)、冀汸的《跃动的夜》(收长诗4首)、邹荻帆的《意志的赌徒》(收诗7题,有的是组诗,一题下包含4~5首)、绿原的《童话》(收诗20首)、鲁黎的《醒来的时候》(收诗19首)、田间的《给战斗者》(收诗38首)、艾青的《北方》(收诗8首)和胡风编的多人诗集《我是初来的》。1947年胡风把以上书目编为《七月诗丛》第一集出版,但删去了庄涌的《突围令》,他在《抗战回忆录》中对此事进行了解释:“他的激情是被战争概念或政治概念所刺激起的兴奋,并不是从和人民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内在要求出发的。所以,这里面的英雄主义不能不是一种表面的形象。他继续写了下去,有的气概更雄壮,但基调没有大变化。1939年在重庆,我把他的诗编成一本《突围令》,寄到上海出版了。我认为这种空虚的声音可以结束了。1942年在桂林编印《七月诗丛》时把它删去了,但他自己还是用《七月诗丛》的名义重印过。”所以,《七月诗丛》第一集实际上只有12种。1951年上海泥土社出版了《七月诗丛》第二集6种,包括牛汉的《彩色的生活》、绿原的《集合》、冀汸的《有翅膀的》、化铁的《暴雷雨岸然轰轰而至》、孙钿的《望远镜》、贺敬之的《并没有冬天》,以上6种在出版时都印有“七月诗丛”字样,在封面设计上与第一集作了区分。
《七月诗丛》诞生于抗战的背景下,继承了左翼文学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关注民族命运,强调诗歌的战斗作用。其中的代表作品是艾青的《向太阳》《北方》,田间的《给战斗者》。胡风在《为祖国而歌》的《题记》中写道:“战争一爆发,我就被卷到一种非常激动的情绪里面。在血火的大潮中间,祖国儿女们底悲壮的行为,使我流感激的泪水,但也是祖国儿女们底卑污的行为,使我流悲愤的泪水。于是,我的喑哑了多年咽喉突然的叫了出来。”冀汸的《跃动的夜》写出了抗战中生命的坚强,陈亦门的《无弦琴》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战斗精神。在艺术形式上,《七月诗丛》大多是一些自由体诗,抒发了抗战时期的政治情感,形成了一种深沉严峻的情感基调。
在抗战时期艰苦的出版环境下,《七月诗丛》不仅发挥了文学的战斗作用,而且对中国新诗史上七月诗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