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丛书》 :
奴隶社编辑。上海荣光书局于1935年3月、8月、12月先后出版,包括叶紫的短篇小说集《丰收》,田军(萧军)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共3部。荣光书局和出版社,均是为出版而暂时虚构的名称,实际是在鲁迅的指导和扶持下,由作家自费印行。
《奴隶丛书》的出版由于国民党的文化“围剿”,经历了曲折的过程。1934年萧军和萧红带着《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的手稿,来到上海见鲁迅,并得到了他的认可。在鲁迅的关怀下,连同叶紫的第1部小说集《丰收》一起推荐给黎明书店,黎明书店起初对3位年轻作家的作品作了考虑,但最终还是因为顾虑作品中的政治倾向而婉言拒绝。后来萧军等人向鲁迅建议成立奴隶社和自费出版《奴隶丛书》,得到了鲁迅的全力支持,认为“奴隶总比奴才强,因为奴隶是要反抗的”。《奴隶丛书》原先计划出10本,打算凡不能公开出版的书,包括鲁迅、茅盾和其他左翼作家的一些作品,均以奴隶社的名义印出,但实际上只出版了以上3部作品。鲁迅给3部小说分别作了序言,并以一个并不存在的奴隶社和荣光书局的名义,先出版了叶紫的《丰收》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鲁迅比较看重萧红的《生死场》,希望这本在内容上比较隐蔽的作品能够在愿意承印的文学社公开出版,但书稿被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书报检查委员会拖至半年后未获通过。最终还是以“奴隶丛书之三”的名义自费出版,书中除了鲁迅的序言,胡风还为此做了《读后记》。
《奴隶丛书》的作者都是具有进步倾向的左翼文学作家,刊登在《生死场》中的《奴隶社小启》中写道,“我们陷在‘奴隶’和‘准奴隶’这样地位,最低我们也应该做一点奴隶的呼喊,尽所有的力量,所有的忍耐”。叶紫的《丰收》收录了6部短篇小说,除了《杨七公公过年》以流亡上海的农民为题材外,其他均取材于家乡湖南农村的生活和斗争,真实地刻画了几代农民不屈的灵魂,鲁迅评价其作品“在摧残中也更加坚实”,是富有战斗性的文学。萧军的《八月的乡村》描写了“九·一八”后一支名为人民革命军的游击队所展开的武装战争,表现了东北人民生命的强悍。萧红的《生死场》最初名为麦场,胡风从小说的描写中提炼出“生死场”的概念,得到作家和鲁迅等人的认同。萧红以她独特的印象式的散文笔法,描写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
《奴隶丛书》的3部小说不但是作者本人文学创作中的里程碑,也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代表作品,显示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创作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