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 : 它是指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当代文坛最先出现的那些以揭露十年内乱造成中华民族历史悲剧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这是经过十年的被窒息被压制,文学从痛苦中觉醒后的情感大爆发。它是在拨乱反正的时代背景下,在呼唤现实主义复旧的文艺思潮的推动下,在诗歌、戏剧、小说诸领域同时实践的文学潮流。创作上尤其以短、中篇小说的成就最大。1977年,《人民文学》第11期发表的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先声,这篇作品揭示十年浩劫对一代青年人精神的扭曲,引起普遍反响。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标志伤痕文学进入兴旺期,“伤痕文学”就是由此而来的对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概括。此后,又接连涌现出一批优秀之作,如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陈国凯的《我应该怎么办》、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郑义的《枫》、冯骥才的《铺花的歧路》等。长篇小说中伤痕文学的数量不多,但分量并不轻,莫应丰的《将军吟》、竹林的《生活的路》、叶辛的《蹉跎岁月》、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是其中的力作。至1980年下半年,伤痕文学进入了尾声,但它的社会生活和文学创作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伤痕文学以其题材重大、主题尖锐和形象的鲜明,率先扫荡了“文革”以来充斥文坛的“瞒”和“骗”的文艺,从而彻底扭转了文艺创作的僵化局面;它通过艺术手段彻底否定“文革”,影响超出文艺本身。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看,伤痕文学高举真正的现实主义大旗,第一次将笔触深入到一个个题材禁区,提出并试图解决了一系列社会重大问题;它创造了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真正的社会主义悲剧,塑造了悲剧人物、悲剧性格,从而复活了悲剧艺术和悲剧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生命。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