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对

    问对 :

名称源自宋玉的《对楚王问》,由传统对话体发展而来。吴讷《文章辨体序说》:“问对体者,载昔人一时问答之辞。”对话与问答是早期文章的结构方式,甲骨卜辞包含着人神之间的问对,《尚书》中《尧典》《皋陶谟》《洪范》等用问对的方式记载君臣议政。《左传》《国语》《战国策》也用问对的方式记载君臣或谋臣策士之间的讨论。《论语》《孟子》《墨子》等说理散文中也有大量的师徒等人的问答对话。《礼记》中的《曾子问》《哀公问》是以“问”为题的篇目。以上所述都是历史人物之间的对话实录,这是问对形成的基础。

虚构人物之间对话形式的出现,是向问对发展的关键。章学诚《文史通义·校雠通义》说:“假设问对,《庄》《列》寓言之遗也。”《庄子》寓言大都是由虚构的人与物之间的问对构成。屈原的《卜居》《渔父》都采用问对的方式结构全篇,假设问答以寄托作者之意,使问答对话由之前的记事和议论功能发展为抒情的文学手法。第一次以“问对”为题的是宋玉的《对楚王问》,借着对楚王的发问,宋玉讲了曲高和寡而招致众人诽谤的人生遭遇,标志着问对由结构篇章的手法正式成为一种文学体式。《文心雕龙·杂文》:“宋玉含才,颇亦负俗,始造对问,以申其志,放怀寥廓,气实使之。”

问对的特征是伪立客主,假相酬答。形式上与《尚书》《左传》及诸子对话体散文相近,实则性质不同,问对是将实录的对话体散文变为虚构主客问答的散体赋。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后人仿之,乃设词以见者,于是有问对之文,而反覆纵横,真可以舒愤郁而通意虑,盖文之不可缺者也。”后人模仿宋玉又生发出设论体,也成为中国古代士人抒发落魄牢骚的常用文体。

为您推荐

李道静

李道静 : 为伪文艺界的新进小说作家之一,写作甚勤,为《中国文艺》《艺文杂志》《文学集刊》等刊物撰稿,并有单行本出版。李道静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活动于京派文人圈,在1936年第13卷第3期《国闻周报》发..

清华简《诗》类文献

清华简《诗》类文献 : 清华简是由清华大学校友从境外拍卖所得,后于2008年7月捐赠的战国中晚期竹简,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整理、释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由中心主任李学勤任主编,由上海..

上博简《有皇将起》

上博简《有皇将起》 : 现存简6支,都有残损,但残损的程度各不相同。开始和结尾两处比较完整,中间残损较多,有缺简。完简长度约42厘米,每简约39字,共存186字(包括重文3字)。作者不明,整理者认为“作者系楚国上层..

金性尧

载书

载书 : 古代人们为了互相取信、制约,面对天地、山川、祖先各类神灵举行结盟、起誓或诅祝仪式,把约辞刻写在竹帛或者玉石上,举行仪式的时候歃血读书,以取信于他人和神灵。仪式结束后,载书要和牺牲等祭品埋..

清华简《书》类文献

清华简《书》类文献 : 清华简是由清华大学校友从境外拍卖所得,后于2008年7月捐赠的战国中晚期竹简,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整理、释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由中心主任李学勤任主编,由上海..

上博简《兰赋》

上博简《兰赋》 : 现存简共5支。除第5简外,其他均有残损。完简长度约53厘米。各简一般书写字数48字左右。作者为楚人,比屈原的时代更早。原无篇题,整理者曹锦炎根据内容名之为《兰赋》,收在《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