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 :
中国古代结盟现象产生较早,《尚书·吕刑》《国语·楚语》等都有提及。在没有文字的时代,盟只能是口头形式,文字产生以后才形成载书。传世文献中所见最早的盟书片段是西周的,如《吕氏春秋·诚廉》记载的周公与胶鬲、召公与微子之盟,《国语·鲁语上》所载的周公、太公之盟。盟书在春秋时期空前繁荣,《左传》中保存了许多春秋时期的重要盟书,如齐桓公的葵丘之盟、晋文公的践土之盟等。
春秋时期结盟的仪程首先要制作盟书,之后与盟成员必须对着所请神灵大声宣读盟辞。盟书的内容由盟主决定,而具体制作应由太祝、诅祝等来完成。盟书要准备数份,一份要与牺牲一起埋在坎中,与盟成员也要各自保存一份,司盟之官也要保存一份。盟书正本要保存在司盟之府。一份完整的盟书一般包括会盟成员、会盟缘起、盟约及诅辞几个要素。盟约是对与盟成员的要求,规定了同盟者应该或不应该有的行为规范,常用“无……”“毋……”“不……”等否定句表示禁止。诅辞一般是假设句,如果背盟,神灵会降下灾祸,轻则损兵折将,重则亡国丧族、祸及几代。《文心雕龙·祝盟》说:“盟之大体,必序危机,奖忠孝,共存亡,戮心力,祈幽灵以取鉴,指九天以为证;感激以立诚,切至以敷辞。”后世著名盟书如“臧洪歃辞”“刘琨铁誓”,都遵循着周代盟书的旧制。
盟书是会盟制度的产物,具有法律文书的效果,在中国古代社会有过深刻的影响,随着会盟制度的消亡而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