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剧改革 :
延安早期的平剧组织有鲁艺平剧小组、鲁艺研究班、鲁艺平剧研究团、一二〇师战斗平剧社、延安业余平剧团等。1938年为了纪念“七七”抗战一周年,实验剧团主任王震之仿照平剧《打渔杀家》,编写了剧本《松花江山》,演出一炮打响,受到了党中央和边区军民的热烈欢迎。《松花江上》是延安时期第一个利用旧形式表现新内容,为抗战服务的现代平剧戏。之后,平剧工作者根据旧平剧的结构,改造剧情,编写、演出了极有影响的新的抗日斗争故事,平剧在延安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早期的平剧演出由于力量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革命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集中延安平剧骨干,成立比较正规的、力量强大的平剧团体。1942年10月10日,专业的平剧团体即延安平剧研究院(简称延安平剧院)正式成立。《延安平剧组织章程》里宣称该院意在“以扬弃批判的态度接受平剧遗产,培养平剧艺术干部,开展平剧的改革运动,以创造戏剧上的民族新形式”。 平剧改革首先从历史题材的改变入手,中共中央党校“大众艺术研究社”集体编写的《逼上梁山》(杨绍萱、气眼铭等执笔)把平剧改革推向高潮,后来延安平剧院又编写了《三打祝家庄》。这些新编历史剧,显示了平剧改革的成就。
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根据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有关林冲被逼投奔梁山的故事改编,增加了部分新内容,注入了新的思想。首先,剧本将林冲和高俅之间的冲突置于北宋末年贪官专权、民不聊生的社会背景之中,增添了李铁父子及广大农民在饥饿线挣扎最终走上反抗的情节。其次,对林冲和高俅的矛盾不停留于个人恩怨纠葛,增加了林冲主张抗金而高俅却卖国投降的情节,提高了故事的政治意义。艺术形象上,冲破旧京剧某些死板程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革新。剧本不受生、旦、净、丑等角色限制,从人物性格和内容需要出发,活用京剧表演程式,一个角色融合多种行当的特点,在唱念上,强调人物内心世界,改造脸谱化的弊病,用词增进了新词汇。布景上,打破了单纯的象征性布景的局限,采用虚实结合的现代布景手段,增加了演出效果。《逼上梁山》1944年冬在延安演出,毛泽东观戏后1月9日写信赞誉:它是“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延安时期的平剧改革,是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直接关怀和指导下进行的。平剧改革使古老的京剧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贯彻了戏剧为战争、生产、教育服务的方针,满足了边区军民的艺术需求。它不仅推动了延安时期整个文艺革命的发展,而且为解放后新中国戏曲的发展培养了干部,奠定了基础。
1943年12月,京剧《逼上梁山》在延安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