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观乐 :
据《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季札聘问鲁国,鲁乐师为季札演唱《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豳》《秦》《魏》《唐》《陈》《郐》《小雅》《大雅》《颂》。最后还让季札观乐舞《象箾》《南籥》《大武》《韶濩》《大夏》《韶箾》。季札联系各国风俗民情评论周乐的不同风格,如评《周南》《召南》说:“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评《郑风》:“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评《齐风》:“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太公乎?国未可量也。”评《唐风》:“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其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评《陈风》:“国无主,其能久乎?”
季札观赏的是一场规模盛大的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艺演出,所观之乐,除了个别国风的次序不同外,大部分与今本《诗经》的排序相同。季札的评论是“声音之道与政通”(《礼记·乐记》)文艺理论的先声。其评论还特别强调“中和”之美,如“勤而不怨”“忧而不困”“乐而不淫”“思而不贰,怨而不言”“曲而有直体”“直而不倨”等。这种崇尚“中和”的审美理论,是对《尚书·尧典》中“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思想的发展,是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前驱,体现春秋美学思想、观诗理论的成熟。
季札观乐是一次宏大而完整的观诗活动,是真正的美学评论,在中国诗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我们了解《诗经》各部分的风格、《诗经》的编辑情况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同时有助于了解春秋时代贵族观乐、论乐的角度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