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七子 :
陈恭尹(1631~1700),字元孝,晚号独漉子,顺德人。身怀家国之恨,南渡北上,寻机抗清,以遗民终老。其诗雄郁苍凉,咏史诗最为人称道。著有《独漉堂集》。
梁佩兰(1629~1705),字芝五,号药亭,南海人,顺治十四年(1657)广东乡试第一,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其前期作品,风格雄健,意概恢宏;后期诗作静照敛彩,以神韵取胜。后期诗风的形成证明他已经融入了当时以王士禛为代表的主流诗坛。著有《六莹堂集》。
王邦畿(1618~1668),字诚籥,一字说作,番禺人。明末副贡生,隆武元年(1645)举人。绍武(1646~1647)立,以荐官御史,永历(1647~1662)时从之肇庆,及倾覆,乃遁归,礼函昰于雷峰,为居士,名今吼。以诗名,诸体皆工,五七言律,论者以为足夺王、孟之席。引喻藏义,寄托微远,非身当其时莫得比兴所由。著有《耳鸣集》。
程可则(1624?~1673),字周量,号石臞,又号湟溱,南海人。顺治八年(1651)举人,九年会试第一,以磨勘首义,不得与殿试。十七年春,应阁试,授内阁撰文中书,寻改内秘书院。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兵部郎中。康熙十二年(1673)出为桂林知府,月余而三藩乱作,以忧劳卒。程可则沉酣经史,广交游,颇有诗名。其诗俊伟腾踔,声光熊熊。著有《海日堂集》。
方殿元(1637~?),字蒙章,号九谷,番禺人。康熙三年进士,历官郯城、江宁知县。引疾归,以兵乱道阻不得返乡,携其子侨寓苏州。方殿元善诗古文词。其诗原出古乐府,于竞尚苏、黄时独操唐音,吴下颇多从之者。其诗高华伉爽,依傍一空,品不在岭南三家下。乐府节韵尤苍峭入古。诗文鸿丽浑厚,苍然蔚然,教子令其不读唐以后书。著有《九谷诗文集》。
方还,生卒年不详,字蓂朔。贡生。方殿元长子,著有《灵洲诗集》。
方朝(1675~1734),字东华,一字寄亭,号初庵,亦号勺湖、勺园,晚号芬灵山人、芬灵野人。国学生。方殿元次子,著有《勺湖集》。方还、方朝兄弟所学一本庭训,文读诸子,诗读汉、魏、盛唐。时称“吴下二方”,远近交推之,而弟名尤著。方朝性爱闲静,嗜山水。有得辄形诸翰简。平生所为诗,深远古淡。张维屏称曰:“浑朴近陶(潜),遒炼近谢(灵运)。”
“岭南七子”诗风各有特色,诗学主张也不相同。就创作成就而言,陈恭尹、梁佩兰二人最为突出,故又与屈大均并称为“岭南三大家”。在清初岭南诗坛上,“岭南七子”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显示出岭南地区的文学创作至明末清初出现了整体性繁荣的局面,也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清初岭南诗文创作的整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