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 :
《毛诗序》曰:“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也。”虽不能考定是叙说“后妃之美”,但应该和“乐有子”相关。
《毛传》释“芣苢”说:“马舄。马舄,车前也。宜怀姙焉。”怀姙当然和家族人丁兴旺密切相关,在古人看来是很重要的事情。闻一多认为芣苢即薏苡,在《匡斋尺牍》里说:“古代有种传说,见于《礼含文嘉》《论衡》《吴越春秋》等书,说是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所以夏人姓姒。这里薏苡即是芣苢。古籍中凡提到芣苡,都说它有‘宜子’的功能,那便是因禹母吞芣苡而孕禹的故事产生的一种观念。”“‘芣’从‘不’声,‘胚’从‘丕’声,‘不’‘丕’是一字,所以古音‘芣’读如‘胚’。‘苡’从‘㠯’声,‘胎’从‘台’声,‘台’又从‘㠯’声,所以古音‘胎’读如‘苡’。‘芣苡’与‘胚胎’古音既不分,证以‘声同义亦同’的原则,便知道‘芣苡’的本意就是‘胚胎’,其字本只作‘不以’,后来用为植物名,变作‘芣苡’,用在人身上变作‘胚胎’,乃是文字孳乳分化的结果。”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形式较简单,两个不同句型反复交替使用,反复歌咏采摘芣苢这件事,前一种句型为“采采芣苢”,采采,叠字作形容词,强调芣苢美好灿烂的样子。后一个句型为“薄言X之”,其中“薄言”为语助词,仅有吟咏时的语气节奏作用,没有词义作用。X是可以更替的动作词,在诗中用了六个不同的字,分别是“采”“有”“掇”“捋”“ 袺”“襭”,表现了采摘芣苢时劳作者的不同动作方式。“采”,即从植物顶部摘取果实之义;“有”,为采摘到之义;“掇”,捡拾义,芣苢低矮,采摘者需俯下身躯如捡拾状;“捋”,即用手指抓住植物茎秆移动,把附着在茎秆上的果实剥离在手掌中;“袺”是用手提着衣襟承接植物果实;“襭”是把果实盛在衣襟里,再把衣襟扎起来。虽然都是近义词,但表现出劳作者行为动作的细微变化,描写极生动。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