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

    《中国青年》 :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于20年代出版的机关刊物。周刊,1923年10月发刊于上海,后迁广州、汉口等地出版。创办人与编辑者为恽代英、林育南、邓中夏、萧楚女、任弼时、张太雷、李求实等。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1927年10月停刊,共出170期,最高发行量达3万份,在青年中产生过重大影响。1939、1948年曾两度复刊。
  《中国青年》是“五四”以后最早提倡"革命文学"的刊物。它的前身《先驱》,早在1922年2月就设置"革命文艺"栏。《中国青年》创刊后,陆续发表有关文学问题的文章近30篇,引导文艺青年关心社会现实,接近工农群众,投身革命斗争,培养革命感情,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反对个人享乐与颓废悲观的倾向。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秋士《告研究文学的青年》,代英《八股?》、《文学与革命》,泽民《青年与文艺运动》,中夏《贡献于新诗人之前》、《思想界的联合战线问题》,楚女《艺术与生活》、《〈中国青年〉与文学》,张刃光《中国所要的文学家》等。这些文章把文学看作是"儆醒人们使他们有革命的自觉,和鼓吹人们使他们有革命的勇气"的一种"最有效用的工具"(《贡献于新诗人之前》),对革命文艺思想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一些文章也存在着对初期新文学否定过多的缺点,发生过某种"左"的偏差。该刊还载文揭露封建文化势力的反动本质,并出版"泰戈尔特号",批驳"东方文化"派利用泰戈尔来华之机所作的有害宣传。除译载高尔基等俄苏作家的作品外,《中国青年》也发表过一批较好的革命文学创作,如瞿秋白的《那个城》,朱自清的《赠友》,赵声的《遗诗》,绍吾的《我站在喜马拉雅山的山巅》,吴雨铭的《烈士集》(组诗,共65首),一声的《奴隶们的誓言》、《十月革命》、《誓诗》,光赤的《疯儿》等。第 144期还以《论党的出版物与文学》为题,译载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一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为您推荐

赵壹

赵壹 : 东汉辞赋家。字元叔。汉阳西县(今甘肃天水)人。生卒年不详。为人耿直,狂傲不羁,受地方乡党所排斥,屡次得罪,几乎被杀,经友人救援方免。灵帝光和元年(178),任上计吏,见司徒袁逢,长揖不拜。袁逢等人为他延誉,名动..

郑燮(1693~1765)

郑燮(1693~1765) :   清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人。康熙年间秀才、雍正年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曾任山东范县知县,又调知潍县。为官同情平民,抑制富豪,初到潍县,遇大饥荒,即开..

《智勇的王子希热图》

《智勇的王子希热图》 : 蒙古族英雄史诗。流传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一带。甘珠尔扎布搜集整理,胡尔查译为汉文。史诗描写特古斯可汗的王子希热图践约赴太阳国(部落)娶亲,岳父太阳国王食言拒婚,以"好汉的三种竞赛"..

郑道昭(?~516)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 : 民间文学工作者的群众性研究团体。1950年3月在北京成立。宗旨是"搜集、整理和研究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增进对人民的文学艺术遗产的尊重和了解,并吸取和发扬它的优秀部分,批判和抛弃它的..

赵树理(1906~1970)

赵树理(1906~1970) :   现代小说家、戏曲作家。原名赵树礼。曾用过野小、常哉、王甲土等笔名。1906年 9月24日生于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一个贫农家庭。家境贫困,少年时即参加劳动。他深受农民的生活、情趣、语..

郑孝胥(1860~1938)

郑孝胥(1860~1938) : 近代诗人,书法家。字苏堪,一字太夷,号海藏。福建闽侯人。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由内阁中书改官同知。光绪十七年,东渡日本,任使馆秘书。次年,升日筑领事,调神户大阪总领事。二十年归国。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