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谣周刊》

    《歌谣周刊》 : 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主办。1922年12月17日创刊,到1925年 6月28日并入《国学门周刊》,共出版97期及周年增刊一册。最早作为北京大学《日刊》附张印发,自25期起脱离北京大学《日刊》,独立发行。《歌谣周刊》先后由常惠、顾颉刚、魏建功、董作宾等负责编辑。
  《歌谣周刊》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具有科学与民主的时代精神。发刊词提出"蒐集歌谣的目的,一是学术的,一是文艺的。学术的,即民俗学的研究";歌谣是民俗学上的一种重要资料,把它辑录起来,以备专门的研究:这是第一个目的。"文艺的目的在于促进新诗的发展"。《歌谣周刊》辟有研究、民歌选录、儿歌选录、讨论、译述、通讯、转录等栏目。发表的歌谣除新疆、西藏、热河外各地都有,其内容以反映妇女痛苦生活的歌谣和儿歌为多,也有不少情歌、仪式歌(喜歌、丧歌等),还有一些反映社会矛盾的时政歌谣以及长工歌、劳动歌等。发表的歌谣中汉族的为最多,也有壮、彝、藏等少数民族歌谣。在形式上以只说不唱的民谣和曲调自由的山歌、小调为主。周刊还注意异文的搜集和研究,在创刊号上即刊登有几首同一母题的歌谣,以后陆续刊登这类作品。例如《看见她》、《月光光》、《张打铁》等各地流传的异文。周刊所发表的文章多为从文学、语言学、民俗学、社会学等角度对歌谣进行探讨和叙述。如常惠《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歌谣》、刘经菴《歌谣与妇女》、郑宾于《歌谣中的婚姻观》、刘半农《海外的中国民歌》、张四维《云南山歌与彝歌》、何植三《歌谣与新诗》、黄朴《歌谣与政治》,以及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董作宾关于《看见她》的比较研究,钟敬文《歌谣杂谈》等。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共发表歌谣2226首,文章、通讯、讨论、译著等共111篇,成为当时全国搜集和研究民间文学的中心。
  1936年4月,《歌谣周刊》在胡适主持下复刊,出版了第2卷40期,第3卷13期,1937年6月停刊。
  后期《歌谣周刊》比较侧重于歌谣的文艺学研究。在第二、三卷中,对歌谣的历史,歌谣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论著。如朱光潜《从研究歌谣后我对于诗的形式问题意见的变迁》,顾颉刚《吴歌小史》,台静农《从杵歌说到歌谣的起源》,朱自清《歌谣与诗》等。后期周刊共发表各种研究论著 113篇和一些译述文章。

为您推荐

高士其(1905~1988)

高士其(1905~1988) :   现代科学文艺作家。原名高仕,1905年11月1日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市)。其父曾任清朝外务部官员,擅长写诗,母亲也受过良好的教育。   1918年高士其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5?瓯弦..

格则勒

格则勒 : 维吾尔族诗歌的一种形式。"格则勒"一词源出阿拉伯文,原意为"调情逗爱",也可径译为"情诗"。这种诗体是随着伊斯兰文化传入维吾尔地区,而被移植于维吾尔诗坛的。最早见于记载的,是生活于13至14世纪之交..

歌谣研究会

歌谣研究会 : 中国现代第一个民间文学研究团体。1920年在北京成立。   在"五四"运动提倡平民文学,反对贵族文学,努力吸取西方进步文化的影响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发表启事,成立"歌谣征集处",向全国征集民间歌..

高山族文学

《格斯尔传》

《格斯尔传》 : 蒙古族著名英雄史诗。同英雄史诗《江格尔》、史传文学《蒙古秘史》并称蒙古族古典文学的三大高峰。它最早脱胎于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两部史诗的主要人物基本相同,故事情节亦颇多类似之处。..

歌圩

歌圩 : 壮族的歌会和歌节。在壮语中,歌圩有出田垌之歌、山岩洞之歌、坡圩、垌市等等名称。   歌圩是壮族古老的风俗习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悠久的历史。据说,唐朝时已经有了歌圩。如《广东新语》卷八中载:"新..

《高僧传》

《高僧传》 : 记载自东汉永平至梁代天监间著名僧人的传记。一作《梁高僧传》。南朝梁代僧人慧皎(497~554)撰。慧皎,上虞人(今属浙江)。居会稽嘉祥寺。此书13卷,将所载僧人分为"译经"、"义解"、"神异"、"习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