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靖华 :
生于河南卢氏,卒于北京。父曹植甫为小学教师。曹靖华自幼随父学习。1916年入开封省立二中。五四运动爆发后,发起组织了进步学生团体“青年学会”,并在《青年》杂志发表文章。1920年中学毕业后到安徽当小学教师。同年,作为河南代表去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1921年受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委派,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翌年归国,在北大旁听,并开始翻译契诃夫作品。1925年参加鲁迅主持的未名社。1926~1927年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大革命失败后再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和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校任教。这一时期与鲁迅频繁通信,介绍苏联文学,并代为搜集苏联优秀版画和革命书刊。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东北大学、中国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先后担任西北联合大学教授、《中苏文化》编委、“文协”理事会理事,主编《苏联文艺丛书》。194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俄语系主任直至病逝。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世界文学》杂志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等。
曹靖华从1923年起开始翻译俄苏文学作品。他翻译绥拉菲摩维奇的《铁流》,1931年由鲁迅出资以“三闲书屋”名义出版,在中国读者中产生极大影响。此前他还翻译过A.P.契诃夫的剧作《三姐妹》《蠢货》以及《苏联作家七人集》等。抗战期间的译作则有A.聂维洛夫的《不走正路的安得伦》、K.M.西蒙诺夫的《望穿秋水》、V.瓦西列夫斯卡娅的《虹》、A.N.托尔斯泰的《保卫察里津》、V.P.卡达耶夫的《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M.A.肖洛霍夫的《死敌》、M.高尔基的《一月九日》等。他的翻译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重视翻译的社会效果,力求有益于人民与社会。
曹靖华的散文也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无论描绘山川草木,还是追忆前辈言行,抑或细述日常琐事,都善于察物体情、小中见大,洋溢着爱国热情,文笔简洁淡朴,自成一格。出版散文集有《花》《春城飞花》《飞花集》等。1989~199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与河南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了《曹靖华译著文集》共1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