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季刊》 : 现代文学期刊。1934年1月1日于北平创刊,至1935年12月16日停刊,共出2卷8期。每期约40万字。北平立达书局发行。主编为郑振铎、章靳以。巴金等参与编务。逾半年,在上海改名为《文季月刊》出版。1936年 6月1 日创刊号上载有文学季刊社的《复刊词》。至同年12月1日第2卷第1号即遭当局查禁,仅出7期。巴金、靳以合编。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发行。
《文学季刊》"以忠实恳挚的态度为新文学的建设而努力"为宗旨(《发刊词》),努力发扬"五四"文学传统。作者以当时集中在北方的进步作家为主体,加上一部分上海的左翼作家。其中,清华等校出身的作家曹禺、吴组缃等,在这里崭露头角,发表了《雷雨》和《一千八百担》、《樊家铺》。所发表的重要小说作品有老舍的《黑白李》、巴金(欧阳镜蓉)的《龙眼花开的时候》(即《电》)、张天翼的《儿女们》、叶紫(陈芳)的《星》。其他的小说作者还有靳以、冰心、蹇先艾、凌叔华、芦焚、杜衡、万迪鹤、王任叔、鲁彦、荒煤、欧阳山、蒋牧良、陈白尘、艾芜、吴奚如、周文(何谷天)、萧军、萧乾、姚雪垠等。鲁迅在此发表过若干杂文。此外,散文作者何其芳、丽尼、李广田、丰子恺、沈从文,艺术风格各异,写出了《画梦录》等代表作品。诗歌作者有卞之琳、孙毓棠、臧克家、废名(冯文炳)、林庚。李健吾写有剧本《这不过是春天》等。他们的作品能反映中下层人民的生活与民族苦难。在艺术风格上,一般具有清丽、哀婉、笃实、精微、优美的特点,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该刊还注重文艺批评和文艺研究,将它们与创作混合编排。胡风(胡丰)的《张天翼论》,朱自清(朱佩弦)的《子夜》,李健吾(刘西渭)的《〈边城〉与〈八骏图〉》、《论福楼拜》,还有季羡林、王淑明的书评,朱光潜的外国美学评介,李长之对古典文学批评的研讨,郑振铎、吴晗对旧文学的重新估价与整理,都显示出刊物的创作与理论并重的特色。
《文季月刊》则显著地偏重于创作。除保持原有的作者队伍外,新增的如茅盾、丁玲、草明、葛琴、刘白羽等,都是左翼作家。小说栏几乎成为左翼的阵地。还刊载了以鲁迅为首署名的《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为纪念东北沦陷五周年发表了《我们的纪念》专文,悼念过高尔基的逝世,又出刊了"哀悼鲁迅先生特辑",表明了更加激进的倾向。它还注意发挥大型刊物宜于推动长篇创作的长处,同时连载鲁彦的《野火》(后改名《愤怒的乡村》)、巴金的《春》和曹禺的《日出》等作品。其他的小说、散文作品有:罗淑的《生人妻》、张天翼的《奇怪的地方》萧红的《牛车上》、沈从文的《萧萧》、芦焚的《里门拾记》、陆蠡的《竹刀》等。在鲁迅和革命文学运动的影响下,为广泛团结不同政治倾向和艺术流派的作家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