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文学

    阿昌族文学 : 阿昌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梁河、陇川两县。人口 2万多人(1982)。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阿昌人一般兼通汉语和傣语,使用汉文。
  阿昌族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神话史诗《遮帕麻与遮米麻》,在阿昌族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流传最广的是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民歌。民歌《阿昌苦》、《三石皇粮哪里来》等,反映了阿昌人民过去的苦难生活。有一种名为窝罗(又叫"大切",意为"堂屋旁边的欢乐")的民歌,多在喜庆时演唱,主人客人围着桌子,边跳边唱。窝罗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有领唱,有随唱。随唱是重复领唱的歌词。它格调欢乐,节奏感强,较多地保留了阿昌族口头文学短小精悍,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声韵铿锵的特点。
  阿昌族民歌中数量众多、最富生活情趣的是情歌。情歌可分为三类:一类叫"相勒吉",是男女青年在野外高声对唱的山歌,一般是触景生情,即兴创作;一类叫"相作",是夜深人静,青年男女在丛林里幽会时低声对唱的情歌,内容极其丰富,包括世代流传的长篇叙事歌词,可连唱几昼夜;一类叫"相勒摩",也是对唱的情歌,调子幽雅亲切,歌词含蓄缠绵,比喻生动贴切。
  阿昌族群众中还流传着大量的神话、故事、传说。神话《狗的故事》叙述远古时代在一次毁灭性的洪水中狗的功绩;故事《谷稷》,解释阿昌族祭祀谷神的习俗;《选头人》反映氏族公社解体,向封建领主经济过渡的社会形态;《莱赢与纳康》形象地表现了阿昌族各支系间的血缘关系。流传较广的故事还有《继母》、《亲妹子与晚妹子》、《牛娃》、《哪个错找哪个》、《大象走路为什么轻轻的》等。它们反映了阿昌族人民的民族心理状态和社会道德观念。

为您推荐

包世臣(1775~1855)

包世臣(1775~1855) : 清代学者、文学家、书法家。字慎伯,号倦翁,又自署白门倦游阁外史、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泾县于东汉时曾分置安吴,包氏旧居接近其地,所以学者称安吴先生。自幼家贫,勤苦学习,工词章,有经..

八股文

八股文 : 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

《阿细的先基》

《阿细的先基》 : 彝族支系阿细人史诗。流传在云南省弥勒县西山一带。《阿细的先基》是用固定的"先基调"传唱的。光未然曾于1943至1944年间,进行过整理,并由昆明北门出版社出版,李公朴发行,书名《阿细的先鸡(基)》..

《白石道人诗说》

阿·敖德斯尔(1926~  )

阿·敖德斯尔(1926~  ) :   现代蒙古族小说家。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右旗人。1945年参加内蒙古骑兵队,任团政治部主任。1948年入冀察热辽解放区鲁迅艺术学院学习。解放战争中,参加过多次战斗,曾获三级解放勋章..

《包待制陈州粜米》

《包待制陈州粜米》 : 元代杂剧作品。作者佚名。故事写陈州大旱三年,五谷不收。朝廷派刘得中、杨金吾前往救灾,掌管开仓赈饥事项。刘、杨二人提高米价,米里掺土糠,小斗量米,大秤收银,尅扣百姓,中饱私囊。灾民张古..

《八代诗选》

《八代诗选》 : 自汉至隋代的诗歌选集。近代王闿运(1832~1916)编。王闿运,字壬秋,湖南湘潭人。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入曾国藩幕府。光绪末年,主持四川尊经书院。民国初年,被任命为国史馆馆长。   王闿运是清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