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去病(1874~1933)

    陈去病(1874~1933) : 近代诗人。字巢南,一字佩忍,号垂虹亭长。江苏吴江人。祖上以经营榨油业致富。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家乡组织雪耻学会,响应维新运动。二十九年(1903)赴日,加入中国留学生组织的拒俄义勇队。次年在上海任《警钟日报》主笔,同时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提倡戏剧改良。光绪三十二年(1906)加入同盟会。同年,为纪念明末进步思想家黄宗羲,在安徽府中学堂与黄滨虹等组织黄社。次年,到上海编辑《国粹学报》,与吴梅等组织神交社。三十四年(1908),在绍兴府中学堂组织匡社。为了纪念秋瑾,又在杭州组织秋社。次年,在苏州与柳亚子、高旭一起创办南社。武昌起义后创办《大汉报》,在绍兴为越社主编《越铎日报》。1913年,参加讨袁的"二次革命"。1917年,随孙中山赴粤"护法"。1922年,孙中山督师北伐,陈去病任大本营前敌宣传主任。后曾任南京东南大学教授、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等职。
  早年,陈去病重视戏剧,认为它在"鼓动平民"、普及社会方面具有其它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作用(《论戏剧之有益》)。在诗歌主张上,陈去病和柳亚子同调,推尊"唐音"。1917年,柳亚子受到南社内外的宋诗派的围攻时,陈去病曾奋起支持。他激烈地指责宗法江西诗派的闽派诗人陈宝琛、郑孝胥等,认为"其声益噍杀而厉"。在散文写作上,他反对分门别户,尤其反对桐城派。他说:"文无论古今,总祈一是,义理、词章、考据三者何适而不可,只须用得其当而已,于彼宗派何与乎?"(《五石脂》)
  陈去病的诗大多为咏怀之作,集中抒发了诗人推翻清朝统治的壮志。《将赴东瀛赋以自策》写离乡去国,探求救国真理的愿望。《重九歇浦示侯官林獬、仪真刘光汉》写年华虚度而所志不遂的怅惘。《图南一首赋别》劝慰妻子以"补天填海"的千秋大业为重,不必为远别感伤。《访安如》写向挚友辞行,"此去壮图如可展,一鞭晴旭返中原",相信尽管道路崎岖,但终有胜利相见的一日。


  陈去病的诗,体现了清末《国粹学报》派的特点,即借历史作反清的宣传。《厓门四律》追怀宋末文天祥等抗元事迹,《题明孝陵图》抒发"几时还我旧山河"的抱负,《题郑延平战捷图》、《自厦门泛海登鼓浪屿有感》写对于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思念,《校定〈长兴伯遗集〉书其后》、《九月初七日新安江上观水嬉,并为有明尚书苍水张公作周忌》等诗,缅怀明末抗清英雄吴易、张煌言、瞿式耜等人。这类诗易于为具有民族思想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但是缺少民主主义思想。
  陈去病的散文散见于清末民初的报章杂志,其中的《明遗民录》是为明末遗民、义士所作的传记集,《五石脂》是记载东南文人抗清事迹的笔记,兼具诗话、文话的性质,均发表于《国粹学报》。著有《浩歌堂诗钞》。

为您推荐

常建

常建 : 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   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文字唱酬,除王昌..

晁端礼(1046~1113)

晁端礼(1046~1113) : 北宋词人。名一作元礼。字次膺。开德府清丰县(今属河南)人,因其父葬于济州任城(今山东济宁),遂为任城人。一说徙家彭门(今江苏徐州)。晁补之称他为十二叔,常与唱和。神宗熙宁六年(1073)举进士,历单..

陈铎(1488?~1521?)

陈铎(1488?~1521?) : 明代散曲家。字大声,号秋碧。下邳(今江苏邳县)人,家居金陵。正德间以世袭官指挥。他为人风流倜傥,工于诗词和绘画,又精通音律,善弹琵琶,常常牙板随身,高歌一曲,被教坊子弟称为"乐王"。   陈铎散..

《长生殿》

陈忱(1613~1670?)

陈忱(1613~1670?) : 明末清初小说家。字遐心,一字敬夫,号雁宕山樵,浙江乌程(今湖州)人。他对经史及稗编野乘,都熟读贯通,又好作诗文,引用典故,如数家珍,而笔端常有一股不平之气。明亡后,与顾炎武、归庄等40余人组织"惊隐..

晁错(公元前200?~前154)

晁错(公元前200?~前154) : 西汉学者、政治家、散文家。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少习申商刑名之学,文帝时,因通晓文献典故,为太常掌故,曾奉命从故秦博士伏生受《尚书》。后任太子家令、中大夫等职,深得宠信,号为"智囊"。晁..

长庆体

长庆体 : 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所开创的以《长恨歌》、《琵琶行》、《连昌宫词》为代表的七言长篇叙事歌行体。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元稹为白居易编集,题作《白氏长庆集》;元稹自己的集子,后亦题名《元氏长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