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

    箜篌 : “十三学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著名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的诗句。诗中提到的“箜篌”,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非常优美的一种弹弦乐器。
箜篌有卧、竖两种。
卧箜篌的出现,大约是在西汉武帝时,据说是汉武帝令乐人侯晖(一说侯调)依琴而制。当时的箜篌,形制和琴、瑟相似,5-7弦,有柱(琴马),只是用拨子弹奏,和琴、瑟不同。
竖箜篌则是东汉时期由波斯(今伊朗)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它本来是一种角弓形的弹奏乐器,形状似竖琴而小,便于在马上弹奏。传入中国以后,也被称作“箜篌”,为了和中国原有的卧箜篌区别,就被称作“竖箜篌”或“胡箜篌”。宋陈旸《乐书》说:“竖箜篌,胡乐也。其体曲而长,其弦二十有三。植抱于怀,用两手齐之,俗谓之‘擘箜篌’,亦谓之‘胡箜篌’。”“植抱于怀”中演奏的应该是小箜篌,还有一种大箜篌,是放在地上演奏的。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三说大箜篌“高三尺许,形如半边木梳,黑漆缕金装画台座,张二十五弦。一人跪而交手擘之”。还有一种箜篌是从东晋初年从天竺(印度)传入的,由于雕有凤首,所以称为凤首箜篌。
竖箜篌传入中国以后,受到中土人士的喜爱。《后汉书·五行志》就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在唐代,它是燕乐、清乐、西凉乐、高丽乐、百济乐、天竺乐、高昌乐、龟兹乐、疏勒乐、安国乐以及俗乐的重要乐器(包括卧箜篌和竖箜篌)。唐咸通中,教坊第一部有张小子善弹箜篌,冠于古今。还有中唐时的李凭。连深通音律的唐明皇,也喜欢弹箜篌,教坊谢大善唱歌,尝唱《乌夜啼》,明皇亲自弹箜篌和之。
到宋、元时期,箜篌的使用都还相当普遍,但是到了明末,它的使用却渐渐减少,到清代则基本失传了。
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曾按古制制作了大箜篌、小箜篌和凤首箜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曾根据竖琴的原理,参照古史的记载和图片,研制出了一架竖箜篌。1980年,又成功研制了雁柱式仿唐箜篌。这架箜篌外形富丽堂皇,黑亮的弓形琴身、金色的凤首。它有双音箱,七十二弦,按C大调音阶排列,音域从A1-a3共五个八度,而且具有像竖琴一样的转调功能。它的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成为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件珍品。

为您推荐

天文历算(三)

天文历算(三) : 彝族天文历算典籍。流传于云南省新平、石屏、元阳、红河、建水、元江、峨山、双柏等县彝族地区。书中绘有星宿神像多幅,在天文历算书中不多见。佚名撰,清代抄本,线装。开本高31厘米..

神话人物传略

神话人物传略 : 彝族神话人物传略。流传于云南省石屏、红河、元阳、建水等县彝族地区。佚名撰,元末或清初抄本,线装。开本高27厘米,广38厘米。页23至24行,行34至38字。前页残,数页边沿有破损,数处..

弦鼗

弦鼗 : 弦鼗是秦代出现的弹弦乐器,虽然没有实物留传,但它在我国器乐史上的地位却非常高。 先秦时期的弦乐器,都是放置在桌上或架上(也可以放在石上甚至膝上)弹奏的,没有出现抱在怀中演奏的弦乐器,..

革罗们查——彝族丧葬典籍

笛 : 笛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最重要的吹管乐器。竹制,横吹,有吹孔一、膜孔一、音孔六(近现代出现七孔、九孔、十孔笛以及十一孔的新笛)。 笛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一直没有定论,从前都认为横吹的笛是汉代才..

埙 : 在学会钻木取火之前,人类使用的火是雷电击燃树木一类的“天火”,为了不让它熄灭,他们就不停地添草加柴。长时间地燃烧,火堆周围的土就变得坚硬,这给了原始人很大的启发,他们逐渐把泥土捏制成..

山西八大套

山西八大套 : 民间鼓吹乐。因有八首大型套曲而得名,简称“八大套”。这八首套曲是:《扮妆台》《青天歌》《推轱辘》《十二层楼》《大骂渔郎》《箴言》《鹅郎》《劝君杯》。每套又由多首曲牌按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