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 : 先秦时的瑟,最初是五十弦,后来舜把它简化为二十五弦。据后代传说,瑟又被分为两半。《乐道类集》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秦国有姐妹二人都喜欢鼓瑟,可家里只有一张瑟。有一天,她们在争抢瑟的时候,把它从中破成了两半,姐姐手中的一半十三弦,妹妹手中的一半十二弦。秦皇听到这件事,十分惊异,就把这种十二弦和十三弦的乐器叫做“筝”。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据后汉刘熙载《释名》说:“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筝”的得名,是因为其声音“筝筝然”。
筝是秦地(今陕西西部)的乐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在秦地流行。它最早出现在秦李斯的《谏逐客书》中,他描述当时秦地的音乐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声也。”所以筝也称“秦筝”。其实,在战国时期,筝已经广泛流传到齐、鲁、燕、赵等中原地区。《战国策·齐策》说:“临淄(齐国都城,今山东淄博市东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自汉代以后,筝更是打破了地域的界限,成为十分重要和受人喜爱的乐器。
最早的筝可能有五弦。东汉应劭《风俗通》引《礼记·乐记》载:“筝,五弦,筑身也。”近年在湖北隋县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中,就有五弦筝一件。战国末年,筝已发展到十二弦。经过八百多年,至隋代才增加一弦。此后十二弦筝和十三弦筝长期并存,而以十三弦筝流传最广。元、明以后,又出现了十四弦筝和十五弦筝。清末,出现了十六弦筝。近年来,筝的制作有很大发展,研制出了二十一弦筝、二十五弦筝、二十六弦筝、四十四弦筝等,以二十一弦筝使用最广。
筝的外形和瑟有点相似,但琴面有撑弦柱(即雁柱),可以左右移动以定音高。
筝的音量宏大,音域宽广,表现力十分丰富,尤其长于表现那种凄清哀怨的情愁,所以古人常把它称作“哀筝”。当然,筝并非只能表现哀怨的情绪,它也很适宜表现宁静和平与欢快热烈,甚至气势磅礴的作品。

为您推荐

达卜

达卜 : 即手鼓,是流传于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乌兹别克族等使用的乐器。因为鼓击时发出类似“达”和“卜”两种声音,所以称为“达卜”。 达卜大约在南北朝时传入我国,敦煌千佛洞的北魏壁画中,就绘有鼓..

瑟 : 瑟是古老的弹弦乐器,起源很早,《乐书》引《世本》说“庖牺(伏羲)作瑟”,不一定可靠,但在周代,瑟已经是重要的弹弦乐器了。《诗经》中有许多关于瑟的诗句,《论语》中有许多孔子和弟子鼓瑟的记..

马头琴

马头琴 :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特有的乐器,在蒙古草原,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听到马头琴那悠扬动人的声音。甚至可以说,没有马头琴,就不是蒙古民族。 说到马头琴,还有一段优美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

彝文字集

彝文字集 : 彝族阿哲彝文工具书。流传于云南省弥勒县彝族地区。此书共收录彝文2560字。佚名撰。清光绪年间徐文亮抄本,线装。开本高25厘米,广32厘米。页11至13行,行5至19字。原件已佚,现仅存复印件..

琴 : 琴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弹弦乐器之一。相传远古的伏羲氏和神农氏,都曾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诗经》的第一篇《关雎》中,就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吟咏。由于它的声音不愠不躁、平正冲..

板胡

板胡 : 板胡又叫梆胡、秦胡、呼胡、大弦和瓢,它是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的。它的琴筒称“瓢”,呈半圆形,琴筒不蒙皮而改用薄木板,这也是它得名板胡的由来。 板胡的发音高亢明亮、清脆悦耳,流行于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