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谜语

    明代的谜语 : 到了明、清时期,猜谜活动出现了高潮。
谜语在明代已经比较成熟,谜的普及程度更高了。谜的分类、谜格的出现,拓宽了制谜猜谜的天地。
在明代以前,谜语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到了明代,出现了灯谜和谜语的区分。
灯谜的得名,是缘于宋代以后越来越受欢迎的正月元宵前后张谜于灯,任人猜射的习俗。明代的灯谜活动,明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有两段记载:
杭人元夕,多以此为猜灯,任人商略。永乐初,钱塘杨景言,以善谜名,成祖时重语禁,石景言入值以备顾问。(卷二十五《委巷丛谈》)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前后张灯五夜……好事者或为藏头诗句,任人商揣,谓之猜灯。(卷二十《熙朝乐事》)

明张岱《陶庵梦忆》记载:
于十字街搭木棚,挂大灯一,俗曰“悬灯”,画“四书”、《千家诗》故事,或写灯谜,环立而猜射之。
其实谜语本身就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事物谜,是以事物的特征来制谜的。另一种是文义谜,与事物本身的特征无关,而纯从文义上着眼。举一个例子。
比如以“云”为谜底,谜语是这样的:
时而不见时而有,像龙像虎又像狗。
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就逃走。

这是根据“云”的特征来制谜的。而灯谜是这样的:
去掉一竖。
“去”字“掉”了一“竖”,不就是个“云”字吗?它只是从“云”字的字形结构去构想,和“云”的物理特性一点关系都没有(关于“灯谜”和“谜语”,后面再详说)。
灯谜,也就是文义谜,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特殊的要求,比如字音的通假、字形的变化、字义的假借、位置的变化等等,于是就产生了谜格,比如“粉底格”“白头格”“秋千格”“卷帘格”等。明末扬州谜家马苍山创“广陵十八格”,通常认为是指:会意、谐声、典雅、传神、碑阴、卷帘、徐妃、寿星、粉底、虾须、燕尾、比干、钩帘、钓鱼、含沙、鸳鸯、碎锦、回文等十八谜格。此后,谜格不断增加,如《清嘉录》记谜格二十四种,《拙庐谈虎集》记谜格六十种,《谜格释略》记谜格二百余种,《增广隐格释例》记谜格多达四百零七种,当然,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徒乱人意,没有多大用处的。但是,一些合理的谜格,对制谜和猜谜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明代也出现了不少的佳谜。
明代著名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徐渭,曾经制作过不少精彩的灯谜。比如,他用“何可废也,以羊易之”射“佯”字。谜面是《孟子》中的句子,“何”字去掉“可”字,剩下“亻”,加上“羊”字,就成了“佯”字,非常贴切。他还制过一些事物谜,比如“不用刀,只用篾。勒碎风,劈破月”射“竹帘”,末二句非常传神。他的谜有的构思非常精巧,比如“摸着无节,看着有节。两头冰冷,中间火热”射“历本”(日历),谜面中的两个“节”字,利用了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前一个“节”是竹节,后一个节是节日。后两句也很巧妙,日历的两头是春和冬,所以“冰冷”,中间是夏和秋,所以火热。这几个谜就是在今天,也仍然是不可多得的好谜。
谜书《诗禅》的作者、剧作家李开先制过这样一个谜:
重山复重山,重山向下悬;明月复明月,明月在两边。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一家共六口,两口不团圆。
这则谜语的谜底是“用”字。谜面不但写得很美,而且和谜底扣得很紧,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李开先的一些谜作构思新奇巧妙,而且寓意深远,有讽世之意,如镜子谜:“知人知面不知心。”又如虱子谜:“尔俸尔禄,民脂民膏,被人发觉,无大小首从皆死。”
明代是通俗文学非常发达的时期,历史演义、志怪传奇、短篇小说等大量出现,在这些作品中,差不多都有谶语和谜语,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和“三言”“二拍”。
《水浒传》三十八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梁山泊戴宗传假信》中描写宋江因杀了阎婆惜,被刺配到江州。有一次喝醉了酒,在浔阳楼题下反诗,被一个名叫黄文焕的小人看见,就去知府那里举报。知府说:“家尊写来书上分付道:‘近日太史院司千监奏道,夜观天象,罡星照临吴、楚,敢有作耗之人,随事体察除。’更兼街市小儿谣言四句道:‘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因此,嘱咐下官,紧守地方。”
黄文焕解释说:“‘耗国因家木’,耗散国家钱粮的人必是‘家’头着个‘木’字,明是个‘宋’字。第二句,‘刀兵点水工’,兴起刀兵之人,‘水’边着个‘工’字,明是个‘江’字。这个人姓宋,名江,又作下反诗,明是天数,万民有福。”

乾隆年间年画《苏小妹三难新郎》


浔阳楼


这里所用的,就是汉代以来流行的“谶语”。
比如冯梦龙的《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中,苏小妹与秦观(少游)结婚,要考过三场,过了关,才能进入洞房,而三道考题(也就是“三难”)中,有两道是谜题。
第一题是:

铜铁投洪冶,蝼蚁上粉墙。
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


因为秦观曾经扮作道人去试探过苏小妹,所以他很快就猜出了谜底是“化缘道人”。
第二题是:

强爷胜祖有施为,凿壁偷光夜读书。
缝线路中常忆母,老翁终日倚门间。


这是要猜四个古人的名字,秦观也很快就猜出了答案是“孙权”“孔明”“子思”和“太公望”。
《汉书·艺文志》载《隐书十八篇》,此后,又有不少谜书问世,如宋苏轼、黄庭坚、王安石等合编的《文戏集》、金章宗时编的《百斛珠》、元刘子才的《才人隐语》等,但都没有流传下来。明代谜书较前更多,而且有许多流传至今,比如张云龙的《广社》、无名氏的《新奇灯谜》、冯梦龙的《黄山谜》等。继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专篇论谜之后,明代又出现了郎瑛《七修类稿》的《隐语》《谜序文》两篇谜语专论和李开先的辑录谜语和兼论谜理的《诗禅》。

为您推荐

金元时期的谜语

金元时期的谜语 : 金、元时期,整个文化都处于一种低潮中,猜谜活动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猜谜活动并没有完全停止。 明郎瑛《七修续稿》卷五“千文虎序”条载:“金章宗好谜,选蜀人杨祥圃为魁,有《..

露锋

露锋 : 也叫 “出锋” ,用笔法之一。指运笔时露出笔锋,成尖锋之势。主要用在一些点划的收笔。但有些书家也常用露锋起笔。尤其是北派书家和碑刻。甚至有“八面出锋”之说。清蒋和《书法正宗·笔墨..

藏锋

藏锋 : 也叫 “隐锋” ,重要的用笔法之一。指运笔时将笔锋隐藏在点画中间而不外露。笔法中的欲左先右、欲下先上、逆入平出、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等,都是藏锋。南派书家,书重蕴藉,所以特重藏锋,如唐..

侧锋

今草

今草 : 草书的一种。魏、晋时期,楷、行书已经基本成熟,章草也变而为今草。今草摒弃了隶书的波、磔笔画,点画从楷、行中变出。改变章草字字独立,而变为可断可连,一气呵成。晋王羲之,唐张旭、怀素,宋..

悬腕

悬腕 : 运笔法之一。作书时肘轻放案上,腕部高抬。许多人都把悬腕和悬肘混为一谈。包括沈尹默,也认为“肘不悬起,就等于不曾悬腕,因为肘搁在案上,腕即使悬着,也不能随己左右地灵活运用” 。肘着于案..

章草

章草 : 草书的一种。汉代隶书取代小篆,但书写仍不便利,于是就出现一种“解散隶体,简略书之”的新书体——草书。唐张怀瓘就说: “章草即隶书之捷。”据说因汉章帝的喜爱而名为“章草”。章草与今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