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 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 晋 顾恺之 : 《洛神赋》是建安时期著名诗人曹植的名作。曹植受他哥哥曹丕的迫害,郁郁寡欢。黄初三年(222),他进京朝见,在回封地的路上,路过洛水,就把他的理想寄托于传说中的洛水之神身上。
洛神,就是洛水之神宓妃。在曹植的笔下,她是水府的神仙,也是梦中的美女,她“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的身姿,“皎若太阳升朝霞” “灼若芙蕖出渌波” 的容貌,让诗人产生了爱慕之情,宓妃也为其情所感动,但终因人神殊途,有情人无法成为眷属,悲剧性的结局,常常令读者感慨万千。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就是根据《洛神赋》的故事绘制的情节性画卷。但是,顾恺之《洛神赋图卷》没有采用对曹植《洛神赋》作图解式的描绘,而是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想象和理想。全画分为 “惊艳” “陈情” “偕逝” 三个部分,好像是连环画,又像是一出三幕戏剧。
第一段 “惊艳” ,描写曹植从京师返回的路上,“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于是停下来休息,放马喂食于蘅皋。这时,他在洛水边上见到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的洛神。画卷中美艳绝伦的洛神,云髻高耸、衣袂飘飘,手执羽扇,凌波而行。而周围冈峦重叠、流水潺潺、青松黄菊、垂柳芙蓉,已不仅仅是人物的陪衬,而是与人物相映成趣的绘画主体。

(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 (局部)


第二段 “陈情” ,描写曹植被洛神的美丽所震惊,产生了想与她亲近的想法。于是他“托微波而通辞”,向洛神表露他的爱慕之情,洛神被他的真情感动,与他互诉衷肠。画面充满浪漫色彩,天上是风神屏翳在“收风”,水面是水神川后在“静波”,右边是“冯夷鼓瑟”,左边是 “女娲清歌” ,还有六龙驾车盘旋,鲸鲵绕车游动,水中文鱼戏水,空中水禽飞翔,构成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
第三段 “偕逝” ,并没有按照曹植《洛神赋》的结局,人神殊途,抱恨终生,而是让这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两人同乘驷马高车,在侍臣的护卫下双双归去。
《洛神赋图卷》是顾恺之人物画的精品。
顾恺之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提出 “以形写神” 的人,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绘画技法上,顾恺之的贡献是把传统的线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创造了如 “春蚕吐丝”般的线条“游丝描”,劲健有力而又连绵回环、流畅优美而又富有韵律感。在这幅画中,我们就能感受到这种线条的魅力。
魏晋以前的绘画,是以人物画为主的,山水花鸟虫鱼等只不过是人物的陪衬,所以有“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的情况。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画中,山水与人物的比例基本合理了,而且山水景物已成为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尚未发现魏、晋时期纯粹的山水画时,这幅《洛神赋图卷》常常又被美术史家作为魏、晋时期的山水画来研究。
《洛神赋图卷》 (宋摹本) ,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晋顾恺之作。真迹久佚,今天所见的是宋人的摹本。摹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为您推荐

《洛神赋》

《洛神赋》 : 三国魏曹植撰。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丕之弟。《洛神赋》见于《文选》。据赋前小序,黄初中曹植赴京朝见后,回程行经洛水,以宓妃为洛水之神,又感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