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戒贤愚,怡悦情性:【鉴戒贤愚,怡悦情性】语出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图画者所以鉴戒贤愚,怡悦情性”,这是对绘画艺术的社会功能和审美鉴赏效果的概括。
在他来,绘画艺术作品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功能,不仅有“鉴戒贤愚”的伦理教化作用,还有“怡悦情性”的审美作用,无人汤壓也说,“人家子弟,不可不学看书诞。
盖留心于此,所益非一端。
前柴名人国公,未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而“智者不惑”(《论语·子罕》),捷于应对,敏于事功,同样具有“动”的特点。
“仁者”之所以“乐山”,是因为养育万物的山有隔大宽厚、巍然不动的“静”的特点,而“仁者不忧”(《论语·子罕》),宽厚得众,稳健沉着,也同样兵有“静”的特点。
这实际上是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揭示了人与自然在广泛的样态上有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从而可以互相感应交流的关系,这种关系正是审美的一种心理特点。
孔子还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这样一些话,同样是用伦理道德的观点去看自然现象,把自然现象看作是人的某种精神品质的表现和象征。
无论是山水、北斗,还是松柏或其他自然现象,只要它同人的某种精神品质、情操有同形同构之处,都可能为人们所“乐”,并不是某种功利上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感应、共鸣,也就是人对自然美的惑受和喜悦,亦即产生一定的美感。
这一命题,经战国和汉代许多学者的阐释和发挥,形成了“比德”说。
参看(比德)条。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