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口技】又称口戏、肖声、象声、相声,古代杂技门类之一。
口技艺人借助简单的道具,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让观众从中获取审美愉悦。
凡是所谓“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凫的、草棵里蹦的”,“人言鸟语、市声叫声,方言乡谈”,均可以成为口技艺术的表现对象。
近人徐珂的《清种类钞·戏剧类》云;“口技为百戏之一种,或谓之口戏,能同时为各种音响或数人声口及鸟兽叫唤,以悦座害。
俗谓之隔壁戏,又曰肖声、曰相声、日象声、曰像声。
”口技有“暗者”和“明春”两种表演形式,暗春就是前边所说的隔壁戏,演员在布幔中摹拟各种声音演绎成故事情节,清李声振《百戏竹枝词》中《口技》一诗有自注日:“(口技)俗名“像声’。
以青绫围,隐身其中,以口作多人嘈杂或象百物声,无不真,亦一绝。
”林嗣环《秋声诗自序》和蒲松龄《聊斋志异·口技》均对暗春有细致生动的描述。
“明春”就是面对观众摹拟各种声音,为了加强逼真感,还配合以一些动作,摹拟人事之形态。
暗春后来衰落了,明春对后来的相声艺术的产生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成为相声“说学逗唱”的一部分即“学”。
口技对其他曲艺形式也有很大影响。
记载。
两普时的孙登在阮籍拜访他时长啸数十声,其中有凤鸾鸣声。
口技在宋代成为正式的表演节目,当时名的有“百禽鸣”、“叫果子”、“学乡谈”等。
口技在明清两代繁盛起来。
为您推荐
赋:【赋】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体。
晋挚虞《文章流别论》,“赋者,敷陈之称,古诗之流也。
古之作诗者,发乎情,止乎礼义。
情之发,因辞以形之:礼义之旨,须事以明之。
故有赋焉,所以假象尽词,敷陈其志。
”赋的主要特点是铺..
骈文:【骈文】因其文多属四、六句式,故又称“四六”文。
唐柳宗元《乞巧文》:“四俪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触手。
观者舞悦,夸谈當吼。
独溺臣心,使甘老丑。
嚣昏莽卤,朴钝枯朽。
”骈文是两汉散文和辞赋合流发展的产物。
汉..
乐府诗:【乐府诗】原指汉代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钓歌辞,后来也指汉代以后可以入乐钓诗歌或仿效乐府古题而不入乐的作品,还指创新题以制辞而不入乐的作品。
清冯定远《钝吟杂录》:“伶工所奏,乐也。
诗人所造,诗也。
诗乃乐..
骚:【骚】也称“楚辞”,文学体裁的一私,因屈原《离骚》而得名。
汉王《离骚经序》,“屈原执履忠,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商己放逐离别,心中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故上述唐、三后之制..
曲:【曲】古代抒情文艺的一种样式,与词的关系极为密切。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曲之名古矣。
近世所谓曲者,乃金、元之北曲,及后便溢为南曲者也,未有曲时,词即是曲;既有曲时,曲可唇词。
苟曲理未明,,词亦恐难独瓣矣。
”曲..
竿头舞:【竿头舞】杂技的节目之一,演员在直立的高竿上作出种种惊险的表演。
清黄景仁《献县汪丞坐中观技》,“初凝微聯摩高级,欲上不上如未能。
失势一落似千丈,襯然复向空中腾。
下有一挝画鼓,帐帐节应竿头舞。
蓦若惊莺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