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嫁歌 :
狭义的哭嫁歌指姑娘出嫁时所唱的哭别歌。广义的哭嫁歌包括出嫁时姑娘的母亲或女性长辈的劝嫁歌(规劝女儿要孝敬公婆、善待家人、勤俭持家等)、婚礼仪式上的对歌(房门歌、洞房歌)等。有哭爹娘、哭伯叔、哭哥嫂、哭姐妹、骂媒人、哭梳头、哭上轿等部分,具有一定的模式;也有结合出嫁姑娘的身世、遭遇等即兴编唱。内容大多表达姑娘对父母的感恩、辞别亲人的依依不舍、对出嫁后生活的迷茫、对媒人的痛恨等。最常见的是出嫁前一天晚上和出嫁当天演唱,也有长达一个月的。
哭唱的程序根据出嫁的进程来划分,哭唱的形式可分为一人哭唱、两人哭唱和哭团圆三种形式。两人哭唱,又称姊妹哭,由出嫁的姑娘先哭唱,陪哭人在一旁劝慰哭唱,有时不限两人。哭团圆,又称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哭嫁的独特形式。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九人,连新娘共十人在新娘的闺房围席而坐,通宵歌唱。
湘西苗族演唱哭嫁歌场景
哭嫁歌流传范围较广,在西南、中南、华东、西北地区都比较盛行,如湖南的《伴嫁歌》、川西的《嫁女歌》、福建的《涕悲惨》,以及彝族的《阿姆子哭嫁》、藏族的《送嫁歌》、土族的《阿伊姐》、柯尔克孜族的《姑丽逊》、哈萨克族的《哭嫁歌》等。哭嫁歌以鄂西、湘西土家族的《哭嫁歌》和上海郊区的《哭出嫁》最为有名。
哭嫁歌只有在婚嫁仪式活动中演唱,在流行哭嫁的地区,未出嫁的姑娘都会去听哭嫁,在听的过程中慢慢学会唱。它既是姑娘在出嫁这个特殊时刻真情实感的流露,也是长辈对出嫁姑娘的嘱咐和如何为人媳妇的教育,体现了传统民俗的教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