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珠 :
这种文体之所以被称为连珠,是说其语言很有文采,如同贯连的珍珠。晋傅玄《连珠序》云:“其文体,辞丽而言约,不指说事情,必假喻以达其旨,而贤者微悟,合于古诗讽兴之义。欲使历历如贯珠,易观而可悦,故谓之连珠也。”(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
主要特点:①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现在所能见到的连珠作品一般在百字以内,其中绝大多数在30~60字,少者也有20字左右的。如扬雄《连珠》其一云:“臣闻明君取士,贵拔众之所遗。忠臣荐善,不废格而(疑当作“之”)所排。是以岩穴无隐,而侧陋章显也。”(张震泽校注《扬雄集校注》)通过很短的文字,来说明对选拔贤能问题的思考。②善于使用比兴手法,因喻达旨,表达理性思考。如陆机《演连珠》其十七:“臣闻因云洒润,则芳泽易流;乘风载响,则音徽自远。是以德教俟物而济,荣名缘时而显。”(杨明校笺《陆机集校笺》)“芳泽易流”是由于“因云”,“音徽自远”是由于“乘风”。通过这种自然现象,形象化地引申出道德教化与事功名利需要凭借某种因素、条件而成。③多用骈偶、排比为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如沈约《连珠》:“臣闻列风虽震,不断蔓草之根;朽壤诚微,遂霣崇山之峭。是以一夫不佳,威于赫怒;千乘必致,亡于巧笑。”(陈庆元校笺《沈约集校笺》)名词、动词、副词、数词等各自为对,以骈偶行文,非常精工巧妙。
明刻本 《拟连珠编》卷端
这种文体的渊源应当是比较早的。先秦时期的《韩非子·内外储说》就蕴含了一定的连珠说理的因素。真正以连珠命篇的,是汉代的扬雄。其后,班固、贾逵、蔡邕也有这类作品。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家众多,如王粲、曹丕、陆机、颜延之、谢惠连、王俭、沈约、吴均、庾信等,连珠也由此进入了繁荣期。一些作家的创作量比较惊人,像陆机《演连珠》达50首,庾信《拟连珠》达44首。后代的连珠作家还有唐代的苏颋,宋代的晏殊、宋庠,明代的刘基、王褘,清代的王夫之、洪亮吉等,但已渐成末流,影响不大。因后起的作品多承袭前人,故标题多加“广”“仿”“演”“畅”“拟”“范”等字,如蔡邕的《广连珠》、王粲的《仿连珠》、陆机的《演连珠》、王俭的《畅连珠》、庾信的《拟连珠》、颜延之的《范连珠》等。
汉代的连珠文大多比较质朴,典而不丽。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作家大多注重文采、声韵,多以四、六行文,具有形式美。一些优秀的作品还能够辞情兼具,文质并重。像北朝作家庾信的《拟连珠四十四首》,题材丰富,感情强烈充沛,蕴含着自己由南入北之后的种种人生感叹与乡关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