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的与世隔绝的乐土。
东晋时,武陵有个捕鱼人,一天,他沿着溪水行船,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风景十分优美。渔夫觉得奇怪,便继续前进。当他到了桃花林尽头时,迎面是一座大山,山下有洞。渔夫下船从洞入内,眼前豁然敞亮。
这里风景秀丽,土地平旷,房舍整齐,明耕女织,怡然自乐。村人邀请渔夫到家,盛情款待。
言先辈为避秦代祸乱,才隐居于此,与世隔绝。渔夫也将外面的情况作了介绍。
村人听后,大为惊叹感慨:不知有汉朝,也不知有魏、晋。渔夫辞别返回时,虽一路作了标记,后来的人再寻访此地,终未能找到,(晋·陶潜《陶花源记》)“桃源”一词从此而来,后引申为;理想的境地。
今沿用引申义。
《随笔》:“宁静的雕塑园,虽不是世外桃源,却能远避尘嚣浮躁。”《晚晴报》:“千百年来,桃源一直作为人间乐园的代名词流传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