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塔·沃尔夫 分裂的天空(1963 ):
作者简介 克里斯塔·沃尔夫(1929 —)是民主德国当代著名的作家。
沃尔夫生子白伐利亚州的兰茨贝格, 父亲是一位商人。 她中学毕业后,子1949
年至1953 年在那拿和菜比锡攻读德国语言文学。大学毕业后,曾任《新德意
文学》编辑,先后在青犀图书出版社、德意志中部出版社任编辑、主编等职。
常到哈勒市一家机车车辆厂体验生活,参加工人创作小组活动。1962 年以后
成为职业作家,是民主德国多项文学奖获得者:如哈勒市艺术奖(1961 )、
亨利希·曼文学奖(1963 )、民主德国国家奖(1964 )等。沃尔夫的作品在
欧美各国享有盛名,她既写小说,也写散文、评论、随笔和电影剧本。她文
学创作的成就主要是小说。1961 年发表的短篇小说《莫斯科故事》,描写一
位苏军上尉帕维尔于 1945 年在德国结识一位名叫维拉的德国姑娘,15 年后
这对情人在莫斯科重逢,叙述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和爱情的故事,并提出一个
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问题。《莫斯科故事》是一部散文体小说,文笔流畅隽
永、情节完整感人,读后给人一种生活启迪。《分裂的天空》(1963 )是沃
尔夫第一部最成功、曾引起热烈讨论并给她带来声誉的作品。小说真实、自
然地反映德国的分裂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
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决译。 沃尔夫代表作品还有: 《回忆克里斯塔· T 》 (1968 )、
《童尔的楷模》(1976 )、《六月的下午》(1967 )、《一只公猫的生洁观》
(1974 )和文学评论集《读和写,(1972 )等。沃尔夫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
的重大题村,主张文学作品就是要表现个人、认识自己、发现自我的过程,
喜欢采用的艺术手段主要为意识流、蒙太奇、时空概念颠倒等,从而善于发
掘人物内心的奥秘,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因而克里斯塔·沃尔
夫在西方有民主德国“现代派文学先泽”的称号,不是没有道理。
内容概要 小说《分裂的天空》是沃尔夫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 60 年
代民主德国文学中成功的作品之一,1964 还被改编成电影。《分裂的天空》
以1961 年8 月13 日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之间修筑柏林墙为背景,深刻揭
示了民族分裂局面给德国人民,特别是伍轻的一代带来的不幸,给家庭、婚
姻和爱情等方面带来的悲剧,以及这种分裂在人的心灵中投下的阴影,小说
的女主人公丽塔,赛德尔是师范学院大学生,在一次不幸事故之后,躺在某
所医院的病床上,思绪万千,回顾自己近两年来的生活、学习、下厂实习和
个人爱情生活的波折经历:丽塔早年生活在德国中部的一个小乡村,两年前
与一位名叫曼弗雷德·赫尔富特定轻人邂遁相逢。丽塔“知道这个年轻人是
受过高等教育的化学家, 正在做博士论文。 后来, 他的论文得了 ‘优’, ……。”
曼弗雷德年长丽塔整整10 岁,“高高的个子,瘦削的身材,长长的胳膊,再
加上一顶年轻人的狭长脑袋,显出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与他相比,丽塔
生活则显得平凡,大战刚结束,由于贫困和得不到前线失踪的父亲音讯,她
就随母亲来到德国中部的一个乡村,住在姑妈家里,在那学习读书。17 岁时
在一家县属保险公司当职员。一次乡村舞会上,曼弗雷德邀丽塔跳舞,一见
钟情,两人产生了爱慕之情。舞会一星期之后,10 岁的丽塔生平第一次收到
一位男子的来信,激动万分,把这封信视为“整整19 乐、愿望、行动、思想
和梦幻”的一切表示,“她明白,自己身上有足够多的东西讨他(曼弗雷德)喜欢,而且以后还会讨他喜欢。”从此,她心中萌发的爱情之火日趋炽热。
一次偶然机会,“有一位‘招聘教师的全权代表’来到丽塔所在的县”,名
叫埃尔温·施瓦策巴赫,他是师范学院的历史学讲师,是他改变了丽塔多年
的乡村生活,来到大城市哈雷,获得了大学学习机会。在城里她与曼弗雷德
接触机会更多了,并开始了同屠生活。丽塔为了当一个称职合格的教师, “信
守对施瓦策巴赫许下的诺言”,即合格教师得要下基层锻炼,了解大型企业,
需要下厂实习锻炼。于是,丽塔得到曼弗雷德父亲的帮助,在他那机车车辆
厂劳动实习。在工厂里,丽塔有机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其中影响最大
的有车辆厂木工组组长埃尔米施、工长梅特纳格夫、厂长丈德兰德,还有伍
轻的小汉斯,并从这些人身上发现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以及自我发现的过
程。丽塔白天在工厂里实习锻炼,晚上和曼弗雷德一家一起用餐。饭桌上家
人所谈的话题三句不离本行;工厂的所见所闻或大家关心的生产、工厂的命
运和人际关系等问题。由于观点不同或观察问题的出发点各异,曼弗雷德父
子间时而发生争吵,格格不入。曼弗雷德母亲在家千家务,是精明能干,思
想偏激,抱有成见的女性,尤其对未来儿媳的所作所为常常大为不满,说什
么:“从前年轻的姑娘在寄宿学校里准备着结婚,而如今,却把她们塞到工
厂去,放到一堆素不相识的男人当中……。”后来,在一次财务大检查中,
工长所负责的那部门的经济亏损了三千马克,被革职下放到丽塔所在那个小
组劳动。通过这件事,丽塔仿佛进一步懂得人生道路的艰巨、曲折。小组内
十二个人,最大的六十岁,最小的十几岁的小汉斯,由于每人经历不同,他
们追求和向往的目标备异。机车车辆厂的老厂长逃到“那边”之后,厂里生
产每况愈下,材料缺乏、停工待料、生产产量剧烈下降,产品质量也一天不
如一天。新厂长文德兰德上任伊始,也未能马上摆脱这一困境:“仍旧是生
产计划没完成,缺材料、缺半成品、缺乏劳动力。”不过,文德兰德事业心
强,踌躇满志,但致命弱点是与下属关系不佳,一度步履艰难,难以打开局
面。以后数月,在全厂齐心协力下,开展劳动竞赛、技术革新活动,终于在
工厂实行国营化15 年那天,第一次全面完成了生产计划,市政委员会还特地
举办了一次大型庆祝晚会。那天,曼弗雷德一同陪去。舞会上,丽塔成了舞
会的王后,宾至如归的感情使大家感到轻松愉快,丽塔现已对众目睽睽习以
为常,她“满面春风地同一个又一个的男人跳舞。”岁月在流逝,丽塔和曼
弗雷德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两人间的追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彼此之间开
始互不理解,各说各的。前者热爱这火一般的生活,并从老一辈身上学到了
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精神,追寻社会主义完善过程;后者则因不满现实社
会生活,常常与同事们、上级领导产生尖锐的矛盾和严重的思想分歧。曼弗
雷德坚持自己的人生信条,即是“人们为了不让别人认识和消灭自己,不得
不染上一层保护色”。因而,他在自己的发明成果遭到拒绝之后,利用一次
化学家大会机会,到了那个“自由”世界去了。曼弗雷德的出走给丽塔精神
上蒙上了一层阴形,“她积聚自己最后一点,通过沉默进行自卫,……别人
叫她干什么,她就干什么”,总觉得自己矮人三分,避开别人,内心苦衷难
以齿口。曼弗雷德出走的消息,不腔而走,而各人态度则大不相同?曼弗雷
德母亲——埃尔富尔特太太认为:“儿子的出逃,只能解释为对自己本人发
出信号。她要求丈夫赶紧断绝一切往来。……,两小时内就可以一起逃
走……。”这种出逃顶谋无疑遭到埃尔富尔特的断然拒绝,他不愿离开自己
的国家。曼弗雷德的行为给曼弗雷德一家带来了震惊和动荡。某个夜晚,埃尔富尔特太太由于心脏病复发,猝然去世。从这以后,丽塔依然住在埃尔富
尔特家中,与老人相依为命,几乎过着独处索居的生活。1961 年8 月份第一
个星期天,丽塔乘上前往柏林的火车去探亲,随身只带了一只小箱子,而且
买的也是来回票。她有自己的信念:西柏林在她眼里并不是那么美妙,因此,
她作出当晚就回到东柏林这一重大抉择并不显得突然。失去恋人的痛苦虽然
拆磨着她,但是归来之后,同志们的情谊温暖着她的心,沸腾的生活给予她
新的力量,她感到“这儿一切都又热情、又亲切……”,鼓舞她面对现实,
重新开始人生新的漫长旅程。丽塔探望曼弗胃德回来后的第一个星期天(8
月13 日),她从广播里听到震惊世界的不同寻常的事件:民主德国为采取边
境安全措施,在东、西柏林之间筑起了柏林墙。从而德国民族的分裂阴影又
一次笼罩着德国人民的心灵。丽塔躺在病床上,回忆着人生的艰辛和爱情生
活的悲剧,与前来探望的同事们、领导探索人生的真谛和自我完善过程的途
径。
作品鉴赏 《分裂的天空》一发表,就掀起了轩然大波,作品首先在联
邦德国得以出版,在民主德国褒贬不一,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分裂的天空”
成了当今民族分裂的代名词。1959 年,德国作家乌韦·约翰逊也曾写过同类
题材的小说《对雅各布的种种猜测》,小说中描写男主人公雅备布在离开西
柏林女朋友后,回到民主德国的种种遭遇。准各布最后死去了,但他究竟是
自杀,正是遭到灾祸,作者不愿挑明,而克里斯塔,沃尔夫在《分裂的天空》
中,描写的是一个迥然不同的形象。女主人公丽塔同约翰逊笔下的雅各布所
处的境况虽然完全相同,但她回到民主德国后既没有死去,而是幸福地生活
在社会主义土壤上。然而,两部小说所反映的同样的主题思想:由于德国的
分裂局面而造成人们心灵上的创伤,导致家庭、婚姻和爱情悲剧和面临现实
的决择。沃尔夫酷爱俄国文学,特别是对以描写俄罗斯少女心理活动和自然
风景著称的屠格涅夫很有研究。沃尔夫在《分裂的天空》里,对女主人公丽
塔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用抒情的笔调描绘气象万千的大自然,独居匠心。作者
运用电影中剪接技术,追怀往事都用的倒插笔法;用电影蒙大奇的手法,巧
妙地表现出来故事情节,中间的过渡是不十分明显,而空间的画面却是完整
而形象化。沃尔夫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充分揭示作品人物丰富多采的内心
世界。《分裂的天空》中叙述的故事,不仅使用第三人称这常见的手法,直
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而且还采用第一、第二人称,以自述、对话、独白
或旁白方式,把人物的心理活动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女主人公的内
心独白,则运用第一人称的沉思冥想和内心分析来展示主人公的心境:“是
他说得对呢,还是我的话不对?难道我对我们俩的严厉是反常的?他常说:
你不会坚持到底的。你不了解生活。而他哩,却了解生活……。”这段文字
读后,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显露无遗,有种身临其境之感,洞察到丽塔的
怀疑、矛盾的心态。再有,沃尔夫对要写的物,部附有自己的情感意向,通
过写景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周围环境,作品一开头这样写道:“夏
季凉爽多雨的时节已经过去,秋天尚来到来,赤日炎炎的城市比往常更为急
促地喘着粗气。从上百个烟囱里吐出来的团团烟雾就是这座城市呼出的废
气。它从烟囱里吐出来,进入纯净的天空,随即便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
早就习惯于这漫天烟雾的人们,现在却忽然感到很不习惯,难以忍受。……
空气使他们咳呛,而水……也苦涩无比。” “如今城市蒙上了一层阴影……”;
有时,把主人公的情绪和感受同自然景物融为一体,借以烘托气氛,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如丽塔和曼弗雷德一起在乡村过圣诞节那段描写“他们手挽着
手,默默无语地走着,沿着孤独的乡村公路往下走。丽塔想到这里,问着自
己:什么时候象现在再来一次?什么时候能再象这样?地球的两半部接合得
天衣无缝。他们就在交界处散步,仿佛什么也没有似的”。此时,作者把自
然描写为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源泉,决定着他们的前途和未来。丽塔和曼弗雷
德在西柏林相逢一章节里,作者以景物作为象征,暗示主人公的命运。傍晚
时分,这对恋人散步在西柏林广场上,仰望着那分裂的天空,思绪万千,人
们忘不了黑夜中的那条小船,更忘不了他们在西柏林分手时那段扣人心弦的
描写:“过会,情侣们在分子前都在寻觅一颗星星。这样,晚上他们的目光
就可以在这颗星星上面相遇。可我们该寻找什么呢?——‘至少他们没法把
天空分开吧。’曼弗雷德嘲讽道。天空吗?是指这整个充满希望和思念、爱
情和悲伤的天空吗?‘可是’她轻声说,‘天空是最先分裂的’”。读者从
沃尔夫笔下的星星、天空描写中,可见主人公的情意与自然融合一体,了解
作者的才恩笔力。正如莫泊桑所言:“小说家……他们的国的不是给我们述
说一个故事,娱乐我们或者感动我们,而是强迫我们来思索,来理解蕴含在
事件中的深刻意义”,总之,沃尔夫在小说创作技巧上的探索是有价值的。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