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主义文学 :
美国文学史上的地方色彩或乡土文学,专指南北战争之后至20世纪初,流行于美国文坛的一场文学运动,或一种创作思潮及叙事模式,主要书写西部,是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地域主义文学或文学地域主义,是指殖民时期以来反映美国不同区域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方言土语、独特历史传统及特殊地域社群心态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诗歌、散文及戏剧。地域主义是基于书写地域特征的美国文学类别,不涉及时间概念,比地方色彩或乡土文学具有更宽泛的历史内涵和外延。
地域主义文学内涵与外延拓展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知识界在艺术、教育、文化等领域所倡导的地方意识,特别是伴随60年代之后多元文化运动的兴起,批评界基于地域感和地方特色把更多作家纳入地域主义文学的范畴,形成了分别代表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南部、中西部、西部等地区的地域作家群。新英格兰作家群如H.B.斯托、A.布朗、 E.华顿、R.弗罗斯特等;南部作家群如K.肖邦、E.格拉斯哥、W.福克纳等;中西部作家群如W.凯瑟、S.安德森、E.L.马斯特斯等;西部作家群如马克·吐温、H.加兰、S.刘易斯、J.斯坦贝克等。学术视野中的文学地域主义使美国文学在地理空间中展开,为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增添了色彩,内涵与外延的拓展也使其逐渐褪去标记某个历史时期文学特色的主题与形式,而成为美国文学史上一种具有地方色彩的书写方式,一个具有鲜明美国特色的文学传统。特别是20世纪初以来,文学地域主义从注重地方的外在特色演变为更加关注哲学、社会学及文化结构层面的地区差异。然而,按照地域感和地方特色归类作家及其作品的方式虽拓展了美国文学的认知空间,且具有重要的认知价值,但也使其成为一个体系庞杂、统一性和整体性不足的复杂文类传统。伴随历史、政治、文化背景的不断转换和批评理论取向的革新与变迁,地域主义作为继承传统、倡导多元的文学意识形态为创新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活力,但也呈现碎片化的发展倾向。
相比于地域主义文学的泛历史性,地方色彩则是美国特定历史阶段、特定地区、表现特定人物群体及其社群生活世态的一场文学运动。具有代表性的中西部、西部作家如B.哈特、加兰、M.H.凯瑟伍德;南部作家如J.L.艾伦、G.W.凯布尔、J.C.哈里斯;东北部作家如S.O.朱厄特、M.N.莫弗里。哈特的短篇小说《咆哮营的幸运儿》被公认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品。乡土文学作家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中汲取创作灵感,反对先前流行的矫揉造作的伤感主义,信奉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把新英格兰幽默与不同地域的奇闻轶事完美地结合起来,呈现给读者原汁原味的地方叙事。典型故事背景或是遥远偏僻、崇尚传统、远离城市化及工业化浪潮侵扰的乡村小镇,或是荒野边疆的新移民定居点。典型人物是地方特色鲜明的农夫或拓荒者,简朴、保守、固执、乡音十足。在女性作家的乡土作品中,典型女主人公是老处女、寡妇、深陷经济困难的年轻姑娘或少妇。典型叙事者是受过教育的外来者,或充当怀旧故事的听众,或与当地保持一定距离的游客,他们向城市读者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程式化情节主线是按部就班的现实生活,处处是乡村社群的轶事、乡规、风俗、习惯,充满怀旧式的乡恋乡愁。
地方色彩文学运动以独特的创作视角和叙事模式反映了南北战争之后迅速觉醒的地域意识。伴随西进运动中美国领土向西部急剧扩张及工业化城市化运动加速推进,不仅美国南北文化的裂痕没有弥合,西部移民文化与占统治地位的新英格兰文化也发生严重分裂。原先单一文化中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降低,促使主流意识形态向多元文化主义转变,地方色彩则借助地域特征和本土风情最终在美国文学的国家叙事中获得一席之地。美国社会的多元性导致了美国文化形式的多元性,地方色彩就是这种文化多元性的典型例证,曾对南北战争后美国社会与文化的重建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