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纳宁,E. :
生于中部工业城市坦佩累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工厂主。1940年获文学硕士学位。曾担任过档案管理员、广告编辑、报刊编辑和评论员等。1968~1970年任赫尔辛基作家协会主席,1974~1976年任芬兰国家文学委员会主席。7次获芬兰国家文学奖。她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作家,作品有小说、戏剧和评论等,还是一位翻译家,翻译了不少外国作品。
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战前仍年轻》发表于1942年,描写她这一代年轻大学生在战争期间的生活和遭遇。20世纪50年代发表了两部宗教历史小说,一部是描写中世纪瑞典圣女的《圣比尔吉塔》(1954),另一部是写基督教贵格会的《灵光之儿童》(1958)。代表作是70年代创作的三部曲,包括《希姆的爱》(1971)、《为了炫耀》(1972)和《玫瑰花环》(1973),以一个坦佩累妇女的目光观察20世纪初期芬兰的社会变革和重大事件,描写了作家、空想主义者、出版商等人物,内容丰富,构思巧妙。
她的短篇小说题材广泛,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幽默而讽刺。1952~1980年共发表5部短篇小说集,如《塔院》(1952)和《初恋》(1969)等。她的论文集涉猎广泛,既有对外国作家的评论,也有对芬兰本国现当代及古典作品的论述。这些论文大部分收进论文集《探索》(1965)、《这位作家和她的丈夫》(1982)和《阅读,接近》(1990)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