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约翰逊,I. :
生于中部舍尔姆兰的一个雇工家庭。父母都给地主当雇工,生活十分困苦。作为家中的长子,他只上了一两年学就去当雇工以帮助父母养家糊口。15岁时,离家独立生活,用外祖母给的一点零花钱买了针、线等小商品,当上了小货郎,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兜售商品。后来,他把这段经历写入第二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货郎》。1925年因长期失业,只得背井离乡去法国、英国、匈牙利等国打短工。童年的苦难生活和青年时期的流浪生涯使他饱尝痛苦,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29年,鲁-约翰逊回到瑞典,专心从事有关雇工生活的文学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晚安吧,大地》(1933)通过一个雇工孩子米格尔17岁之前的生活遭遇,描述了整个雇工阶层的苦难和经历。写作风格与M.高尔基的《童年》十分相近。《国王街》(1935)描写自耕农之子阿特里亚和雇工之女玛塔怀着美好梦想来到首都斯德哥尔摩,以为首都财富俯拾皆是。但事与愿违,玛塔成了暗娼,阿特里亚虽当了建筑工人,但只能勉强度日。《只有一个母亲》(1939)是为鲁-约翰逊赢得巨大声誉的小说。它描述雇工的女儿累亚18岁赤身在河里洗澡,引起非议。后来雇工亨利克娶了她,对她十分粗暴,动辄打骂。累亚由于痛苦婚姻以及困苦生活的折磨,过早离开了人世。
瑞典文坛以往一直由“大人先生”占领,作品的主人公不外乎地主、贵族、商人、官员、牧师、小城市的居民或学生等。而鲁-约翰逊以经济和社会地位均在最底层的雇工为主人公的一系列作品使“小人物”登上了瑞典文学舞台,打破了“大人先生”一统文坛的局面,把雇工世世代代所受的苦难和凌辱朴实而有力地表现出来,赢得了工人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同情和支持。1945年,瑞典政府正式宣布取消雇工制度,鲁-约翰逊的创作变成改造现实社会的力量,为瑞典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鲁-约翰逊肖像照
1945年以后,鲁-约翰逊的创作进入第二阶段,即自传体小说创作时期。他一改以“自我为中心”的自传体文学流行模式,尝试用“我”这一滴露珠去反映整个社会。共发表8部自传体小说,包括《文盲》(1951)、《货郎》(1953)、《斯德哥尔摩人》(1954)、《记者》(1956)、《作家》(1957)、《社会主义者》(1958)、《士兵》(1959)和《无产阶级作家》(1960)。这些自传体小说不只是对个人生活的描述,而且是对社会现象的揭示,作品的主人公不只是“我”,而是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斯德哥尔摩人》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为缩影,用幽默的笔调对20年代瑞典社会中的各色人物,如工人、店员、学者、诗人、政府官员、议员、社会活动家乃至外国侨民都作了生动的描述,绝妙地讽刺和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上的种种恶习和弊病,再现了20年代瑞典的社会环境和时代气氛。
1968~1972年,鲁-约翰逊先后发表了包括《受难者》(1968)和《撒谎集》(1971)在内的7部短篇小说集。在写作技巧上,他一反以往的真实叙述,而使用浪漫或类似黑色幽默的手法。这些短篇小说独树一帜,打破了长期以来瑞典短篇小说暗淡的局面。1976年以后,他又出版了4部回忆录。
鲁-约翰逊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一共出版了60余部作品,除长、短篇小说外,还有游记、论文集等。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近30种文字,深受北欧和世界各国读者的欢迎。他荣获过瑞典国内和国际上许多重要的文学奖,如瑞典文学大奖(1941)、北欧理事会文学奖(1979)和法国艺术、文学勋章(1986)等。此外,他还是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名誉哲学博士。
他的作品意境深邃,爱憎分明,对劳动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文笔朴实无华,笔力遒劲,清新隽永。他不采用离奇的手法,而是在真实的描绘中蕴含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他成功地创造出一系列雇工形象,成为瑞典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优秀的文学大师。
鲁-约翰逊去世后,为了纪念这位雇工派文学领袖,他位于斯德哥尔摩南城的故居被改建成博物馆,向公众开放。人们还在故居前的花园里树立了他的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