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格里布法语文学 :
随着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兴起,马格里布地区的法语文学日益引起当代学界的关注。语言是后殖民写作的焦点问题,而位于阿拉伯世界西端、与欧洲隔海相望的北非马格里布地区自很早就是多种语言(阿拉伯语及其方言、柏柏尔语及其方言、法语和西班牙语)相互并存、彼此渗透的场域。柏柏尔语是这一地区的原住民语言。阿拉伯语在公元7世纪以后进入这一地区,随着阿拉伯移民的繁衍以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传播而迅速生根,在口语和书面语上都取代了柏柏尔语,占据主流地位。法语则是在19世纪依靠法国的文化殖民政策进入马格里布地区,独立后的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三国政府在强力推行阿拉伯化的同时,依然保留了法语作为通用语言的地位。
受法语影响的程度不同,马格里布三国文学的发展特征也不尽相同。其中突尼斯受影响最轻,在1881~1956年法国占领期间,阿拉伯语的通行从未被法语同化进程打断。现当代突尼斯文学大多用阿拉伯语创作,但作家们也会因种种因素用法语出版作品。摩洛哥1912年沦为法国保护国,1956年赢得独立。由于法国“分而治之”带来的隔离效应,殖民时代结束后的摩洛哥依然是一个阿拉伯语–柏柏尔语国家,法语在其精英阶层流行,而许多知名摩洛哥作家都来自精英阶层。尽管摩洛哥的法语文学创作在20世纪80年代才呈现飞跃之势,却从此前便在事实上阻碍着政府的阿语化进程。阿尔及利亚从1830年起即沦为法国殖民地,直至1962年才独立,是遭受法国文化侵略最重的地区。从殖民伊始,法国便致力于阿尔及利亚的“去阿拉伯化”,在各个领域推行法语同化进程。独立后的年轻一代作家几乎不懂阿拉伯语,却精通法语,熟谙法语文学及其思想文化,使得20世纪阿尔及利亚法语文学作品数量在三个国家中居于首位。
受制于官方的阿拉伯语复兴运动,后殖民时期马格里布的法语文学在数量上并不具备领先之势,但其被外界接受的程度却一直高于阿拉伯语文学,原因主要为:①官方的阿语化运动始终不太成功,法语作为通用语言,一直是马格里布国家与西方保持联系的途径,而统治阶层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双语。②宗教激进主义的蔓延和国家出版审查制度的日益严厉,使许多作家为自由创作而选择法语,并力求在海外出版。③用法语写作能拓宽国际读者群,而一些法语作家被授予国际奖项,更推动了马格里布文学界的法语创作。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北非阿拉伯人移民法国,20世纪80年代后在法国国内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学群体——“柏尔文学”,是马格里布法语文学在域外的发展。
马格里布法语文学按地域可分为两大类:①海外法语文学。由侨居法国、加拿大、美国等地的马格里布裔作家创作,包括祖国独立后的流亡者。②境内法语文学。由生活在马格里布区域内的作家创作而成,这些作家对法语的立场不尽相同。有的作家对用何种语言创作无明显倾向性,如阿尔及利亚的拉希德·布杰德拉,其作品常常同时以阿拉伯语和法语出版,而译者很可能是本人。有的作家通常只用法语进行创作,他们从小在法语学校接受教育,用法语创作更加得心应手,如摩洛哥的阿卜杜·卡比尔·赫提比。对他们而言,创作是一个同步的翻译过程,即将本该用母语表达的内容和思想译成法语来完成。他们对法语的总体态度是暧昧的。还有作家因教育因素,只用法语创作,却因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而产生抵触感,进而刻意改造和颠覆法语,如突尼斯诗人和文化批评家阿卜杜·瓦哈卜·麦德布。对于母语并非阿拉伯语的一些柏柏尔裔作家,为保持独立性,避免被阿拉伯世界同化,而选择法语创作,其人数因当代柏柏尔族分离主义日盛而有所增加。
身份问题始终困扰着马格里布法语作家,这些作家因用非民族语言写作而与同胞大众产生隔阂,在定义自我时又绕不开前殖民宗主国,因而在情感上遭受煎熬。马格里布法语作家虽然在创作语言上与地区内阿拉伯语作家有所区别,但其作品所反映的主题与后者相比却无明显差异,也同样涵盖殖民主义时期的反殖斗争、独立后的民族国家建设、社会变迁和内部纷争、政权的专制与腐败、落后的父权制文化传统等话题。马格里布法语作家主张用杂糅、双重、含混来处理文化差异,从后殖民主义视阈来考察,追求的是一种“间性”生存。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如阿尔及利亚的卡提布·亚辛、穆罕默德·狄卜、阿西娅·杰巴尔、摩洛哥的塔哈尔·本·杰伦、阿卜杜·拉提夫·拉阿比、突尼斯的赫迪·卡杜尔等世界级作家和诗人。在后现代主义讲求去中心、多元化的当下,马格里布法语文学是阿拉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