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敏·雷哈尼 :
生于黎巴嫩法里卡镇,童年在家乡学习阿拉伯语和法语,12岁时随家人旅居纽约。曾当过亲戚店铺的会计,还在一个莎士比亚剧团当过演员,后在纽约大学学习法律,之后回黎巴嫩进一步修读阿拉伯语,其间将阿拉伯古代诗人麦阿里的诗集《鲁祖米亚特》选译成英文,在西方文坛受到瞩目。受W.莎士比亚、G.G.拜伦、W.惠特曼、伏尔泰、J.-J.卢梭、勒内、卡莱尔、C.R.达尔文、D.休谟等西方作家、诗人及阿拉伯诗人麦阿里的思想影响很深。积极主张社会革命,反对宗教迷信,主张阿拉伯民族团结一致,从奥斯曼帝国的专制压迫和西方的殖民统治中获得解放。曾多次往返于美国和黎巴嫩之间,到处演说,还广泛游历阿拉伯世界,与许多阿拉伯国家政要会面。因而被认为是著名的阿拉伯民族主义作家。1940年,在家乡法里卡的山路上骑自行车时不慎摔下,送院不治身亡。
阿拉伯文主要作品有小说《驴夫和教士》(1904)、《山谷的呼喊》(1910)、《谷底百合》(1915)、《闺阁外面》(1917),游记、散文演说词集《雷哈尼散文集》(亦译《雷哈尼亚特》《香草集》,1910~1924)、《阿拉伯列王志》(1924)、《纳季德近代史》(1927)、《祸患》(1928)、《偏激与改良》(1930)、《你们这些诗人》(1933)、《费萨尔一世》(1934)、《伊拉克腹地》(1935)。逝世后出版的作品有游记《黎巴嫩腹地》(1947)、《马格里布地区》(1952),短篇小说集《忏悔录》(1951)等。英文主要作品有诗集《梦幻的道路》(1921)、《神秘主义者之歌》(1921)、小说《哈利德传》(1911),政论《布尔什维主义的降生》(1920)、《伊本·沙特与纳季德》(1928),游记《阿拉伯沿海》(1930)等。
代表作《雷哈尼散文集》内容广泛,包括有关政治、社会、宗教、哲学、文学等各方面的杂文、演讲词、散文诗、格言等。反映了其立志改革社会,反对因循守旧,消除宗教偏见,要求民族解放、社会进步的真诚愿望。阐述了对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社会道德价值的观点。英文小说《哈利德传》被认为是第一部由阿拉伯人撰写的英文小说作品。小说讲述两个黎巴嫩年轻人在美国的闯荡经历和他们其后回到祖国的遭遇,描写了他们精神层面的成长,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调和是其核心主题。这部作品由纪伯伦担任插图,也被评论界认为对后者创作的《先知》(1923)有很大影响。
1940年,获黎巴嫩功勋奖章、伊朗一等知识奖章、摩洛哥一等知识奖章。美国塔夫茨大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黎巴嫩办事处都有雷哈尼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