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阿德拉·瓦努斯 :
生于图尔图斯附近一个小村庄。1963年开罗大学文学院新闻专业毕业。回国后在叙利亚文化部工作,在报界和文化界活动,担任过叙利亚《知识》月刊、《戏剧生活》季刊、儿童文学杂志《乌萨马》的主编。1966年赴法国学习戏剧,受存在主义哲学与皮斯卡托政治剧的影响较深。回国后专心从事戏剧研究和创作。曾担任过阿拉伯实验剧编剧部主任。
主要作品有《美杜莎凝视生活》(1964)、《放血》(1964)、《当男人们玩耍时》(1964)、《站台上的尸体》(1964)、《别针游戏》(1965)、《蝗虫》(1965)、《玻璃咖啡吧》(1965)、《安提戈涅葬礼上的无名使者》(1965)、《为了六·五战争的晚会》(1968)、《大象——时代之王》(1969)、《奴仆贾比尔头颅历险记》(1971)、《与艾布·赫里利·格巴尼在一起的晚会》(1973)、《国王就是国王》(1977)、《从疏忽到清醒的苦旅》(1978)、《侵犯》(1990)、《悲惨的梦境》(1995)、《我们岁月中一天》(1995)、《蜃景史诗》(1996)、《沉醉的岁月》(1997)等。还发表过一些有关文化、戏剧的文集,如《阿拉伯新戏剧宣言》(1988)、《文化杂谈》(1992)。
瓦努斯是“六·五战争”后对阿拉伯政治、文化、社会状况进行反思较为深刻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多围绕时政主题展开,旨在唤起民众情感上的共鸣和对民族境遇的深刻反思,揭示阿拉伯国家政治专制、社会腐败、民众麻木等流弊,希望引导民众意识到内部危机是民族失利的主因,进而认清现实,为改革现实而思考、行动。如《为了六·五战争的晚会》即是对“六·五战争”后阿拉伯政治、文化、社会状况进行的反思,在这部剧中瓦努斯刻意消除演员与观众的界限,希望观众能参与思考、讨论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重大问题。《奴仆贾比尔头颅历险记》则借助阿拉伯民间说书形式展开全剧。故事取材于历史,影射现实,通过讲述宫廷之争中奴仆贾比尔及巴格达百姓的悲剧故事,批判了民众听天由命、苟且偷安、投机取巧、逃避政治的消极心态。
瓦努斯的戏剧作品曾多次获得国际、地区大奖,主要有开罗实验剧戏剧节最佳戏剧奖(1989)、迦太基戏剧节最佳戏剧奖(1989)、第一届苏尔坦·阿维斯科学和文化奖之戏剧奖等。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在199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