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阿德拉·瓦努斯

    萨阿德拉·瓦努斯 :

生于图尔图斯附近一个小村庄。1963年开罗大学文学院新闻专业毕业。回国后在叙利亚文化部工作,在报界和文化界活动,担任过叙利亚《知识》月刊、《戏剧生活》季刊、儿童文学杂志《乌萨马》的主编。1966年赴法国学习戏剧,受存在主义哲学与皮斯卡托政治剧的影响较深。回国后专心从事戏剧研究和创作。曾担任过阿拉伯实验剧编剧部主任。

主要作品有《美杜莎凝视生活》(1964)、《放血》(1964)、《当男人们玩耍时》(1964)、《站台上的尸体》(1964)、《别针游戏》(1965)、《蝗虫》(1965)、《玻璃咖啡吧》(1965)、《安提戈涅葬礼上的无名使者》(1965)、《为了六·五战争的晚会》(1968)、《大象——时代之王》(1969)、《奴仆贾比尔头颅历险记》(1971)、《与艾布·赫里利·格巴尼在一起的晚会》(1973)、《国王就是国王》(1977)、《从疏忽到清醒的苦旅》(1978)、《侵犯》(1990)、《悲惨的梦境》(1995)、《我们岁月中一天》(1995)、《蜃景史诗》(1996)、《沉醉的岁月》(1997)等。还发表过一些有关文化、戏剧的文集,如《阿拉伯新戏剧宣言》(1988)、《文化杂谈》(1992)。

瓦努斯是“六·五战争”后对阿拉伯政治、文化、社会状况进行反思较为深刻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多围绕时政主题展开,旨在唤起民众情感上的共鸣和对民族境遇的深刻反思,揭示阿拉伯国家政治专制、社会腐败、民众麻木等流弊,希望引导民众意识到内部危机是民族失利的主因,进而认清现实,为改革现实而思考、行动。如《为了六·五战争的晚会》即是对“六·五战争”后阿拉伯政治、文化、社会状况进行的反思,在这部剧中瓦努斯刻意消除演员与观众的界限,希望观众能参与思考、讨论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重大问题。《奴仆贾比尔头颅历险记》则借助阿拉伯民间说书形式展开全剧。故事取材于历史,影射现实,通过讲述宫廷之争中奴仆贾比尔及巴格达百姓的悲剧故事,批判了民众听天由命、苟且偷安、投机取巧、逃避政治的消极心态。

瓦努斯的戏剧作品曾多次获得国际、地区大奖,主要有开罗实验剧戏剧节最佳戏剧奖(1989)、迦太基戏剧节最佳戏剧奖(1989)、第一届苏尔坦·阿维斯科学和文化奖之戏剧奖等。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在199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为您推荐

莱拉·乌瑟朗

莱拉·乌瑟朗 : 出生于黎巴嫩赛达市。毕业于贝鲁特美国大学政治学专业,后在黎巴嫩赛义德出版社工作,也是埃及杂志《鲁兹·优素福》的撰稿人。除文学创作外,她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呼吁阿拉伯妇女的解放,..

艾敏·雷哈尼

艾敏·雷哈尼 : 生于黎巴嫩法里卡镇,童年在家乡学习阿拉伯语和法语,12岁时随家人旅居纽约。曾当过亲戚店铺的会计,还在一个莎士比亚剧团当过演员,后在纽约大学学习法律,之后回黎巴嫩进一步修读阿拉伯语,其..

瓦赫比·布里

瓦赫比·布里 : 生于埃及亚历山大。早年在亚历山大意大利人创办的学校就读,后获纽约圣约翰大学非洲研究硕士学位。自1936年《利比亚画报》创刊开始,就参与了月刊的编辑工作,并为多家报刊杂志撰稿。历任..

哈桑·纳斯尔

莱拉·巴阿莱贝姬

莱拉·巴阿莱贝姬 : 出生于黎巴嫩南部一个什叶派家庭,曾就读于黎巴嫩圣约瑟夫大学。1957~1960年在黎巴嫩议会任秘书,离职后在欧洲留学一年,后在数家报社任职。1975年黎巴嫩内战爆发后,移居英国伦敦。主要..

萨拉麦·奥贝德

萨拉麦·奥贝德 : 生于叙利亚苏韦达省一个德鲁兹族家庭。父亲阿里·奥贝德是一位爱国战士,同时也是一位诗人。阿里·奥贝德在叙利亚1925~1927年的反对法国殖民占领的大革命中,率领苏韦达的德鲁兹民众进..

易卜拉欣·库尼

易卜拉欣·库尼 : 生于利比亚南部临近撒哈拉沙漠的费赞地区。图阿雷格族人。12岁开始学习阿拉伯语。20世纪70年代前往莫斯科高尔基文学院攻读哲学和比较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在文化部门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