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迪克·楚巴克

    萨迪克·楚巴克 :

出生于布什尔。父亲是个商人,但楚巴克从小就对读书感兴趣,不喜经商之道。在布什尔和设拉子的美式学校接受教育,毕业后于1937年进入文化部工作。在这个时期,楚巴克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夜娱乐的帐篷》(1945)。这部小说集让楚巴克迅速蜚声文坛,成为伊朗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作家。

1949年,出版另一部小说集《因特里,他的江湖哥儿们死了》。其中,第一个故事《为什么大海起风暴了》描写生动,楚巴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故事讲的是在风暴天气中,司机们陷在沼泽地中,无法前行,只好聚集在卡车周围,抽鸦片,喝烈酒,说话。他们如同楚巴克其他小说中的人物一样,虽然聚集在一起,但每个人都处在自己内心的孤独中,彼此敌视,无法沟通,无法理智地建立起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无法在困境中同舟共济、相互协作。他们唯一的能力就是诅咒,诅咒天气、诅咒生活、诅咒他人,认为死亡是唯一的解脱。楚巴克的描写重心在他们的内心活动与各种各样的思想变化。20世纪60年代,又出版长篇小说《坦格色尔》(1963)、《忍耐的石头》(1966)和小说集《最后的灯盏》(1965),奠定了自己在伊朗文坛的地位。

楚巴克的故事大多在一个冷漠、冷酷的世界里展开。他的人物大多是精神上受到过惊吓,自我隔绝,孤独陌生,甚至连自己内心的喜好都没有能力表达的底层受压迫者。比如:洗尸者们为了争抢一件死女人的衬衫而彼此玩命;陷入死水潭的司机们彼此不能相互容忍,彼此仇视,等等。楚巴克以冷峻的笔调描写社会最底层人的生活,同代作家中的佼佼者。其描写多倾向于自然主义的描写,以自然主义的笔调对人物一如其自然形态进行呈现。生活是丑陋又丑恶的,因此楚巴克在深入挖掘病态社会的同时,呈现出的是一幅幅可怕的景象。他是一个社会的旁观冷静者,不描写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而是认为人在尘世间的不幸与苦难是生而有之,且永无尽头。楚巴克深受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出自其潜在的性心理,因而没有深入去挖掘这些表面现象的内在的深刻社会原因。

为您推荐

亚德阿拉赫·鲁亚依

亚德阿拉赫·鲁亚依 : 出生于达姆冈。在家乡完成初、中级教育后,考入德黑兰大学法律系,获学士学位,精通法语。主要诗集有:《在空荡荡的路上》(1961)、《海里的》(1965)、《忧郁》(1967)、《我爱你》(1968)等。鲁..

阿什拉夫丁

阿什拉夫丁 : 生于喀兹文。幼年丧失父母,饱尝孤儿生活的艰辛。青年时代赴什叶派圣地卡尔巴拉和纳杰夫朝觐,后到大不里士求学,最终定居腊什特。效法外高加索地区讽刺作家萨贝尔,用近似口语的大众化语言翻..

曼努切赫尔·阿塔士

曼努切赫尔·阿塔士 : 出生于伊朗南方布什尔市郊区的一个小山村。高中毕业后在家乡任教,1960年进入德黑兰高等学院英语系,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在伊朗广播电视出版社任职。1980年退休后回到家乡。主要诗..

曼努切赫尔·内斯坦尼

法尔红德·阿高依

法尔红德·阿高依 : 生于德黑兰。1987年获德黑兰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作品多描写伊朗中产阶级女性,主要作品有:小说集《绿色山丘》(1987)、《小秘密》(1993)、《一个女人,一次爱情》(1997)和长篇小说《迷失的..

法迪勒·西巴伊

法迪勒·西巴伊 : 生于叙利亚阿勒颇市。在家乡完成了中小学教育,1954年获开罗大学法学院学士学位。毕业后回到家乡,1954~1958年担任教师,1955~1957年从事律师工作,1958~1969就职于叙利亚社会事务和劳工部,196..

诺斯拉特·拉赫曼尼

诺斯拉特·拉赫曼尼 : 出生于德黑兰,毕业于德黑兰电信学校。从19岁起就开始在报纸上发表诗歌,在1953年之后走向成熟。主要诗集有:《迁徙》(1954)、《盐碱地》(1955)、《披肩》(1957)、《淤泥中的约定》(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