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朗三界》 :
1767年大城王朝被缅甸所灭之后,《三界经》散失。后在佛丕府一寺中,发现一部刻写于1780年的贝叶《三界经》,词句十分古老,学者们认为它是从素可泰版本抄刻下来的。1912年泰国国家图书馆为记念此书的作者立泰国王,将这部作品印制成书,改名《帕朗三界》。
立泰国王是素可泰王朝在位时间很久的一位国王,对巴利文和《三藏经》均有深入研究,而且是第一位出家的国王。他于在位六年时写成此书,目的在于宏扬佛法,报效母亲。
《帕朗三界》资料来源广泛,引用了三十多部佛经,汇总了许多智者、长者、宫廷翰林的见解,因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内容述说信仰佛教的修行者,即达到禅定的人,死后可以分别升于“色界”诸天和“无色界”诸天,不再降生轮回。书中讲述了世间划分为三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11处,生存于欲界的人还有欲念,11处为修行高低不同的等级。色界是达到禅定的阶段,分为16等,此时人已无欲,但还有形,还和大千世界有联系。无色界有四级,是禅定的最高境界,它光芒四射,已经无形。此作还讲述了人的转世轮回,劫世之火,其中包括创世之说以及文学作品常见的诸如雪山林、妙高山、大鹏鸟和纳迦龙等仙山神兽。
《帕朗三界》词章古老,几乎可以据此追溯到泰文的源头。它把世界分成天堂和地狱,讲述的事情既不合地理学,也无生物学根据。但它是古人的宗教信仰,其本意是教人弃恶扬善,对于道德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帕朗三界》还是后世《誓水赋》《加姬词》《纳林游记》等作品的根据,研究此部作品也有助于对后世作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