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斯,W.C. :
生卒于新泽西州拉瑟福德。父亲为英国人,母亲为有部分犹太血统的波多黎各人。1902年入读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与同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的E.庞德以及H.杜丽特尔相识,并和庞德结成终生友谊。毕业后,他先后在两家医院实习,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进修。1912年回国后,他定居拉瑟福德,在帕塞伊克总医院(即今圣玛丽总医院)担任儿科医生近四十年。40年代末,威廉斯先后遭受心肌梗塞及一连串中风打击,不得不从医疗岗位上退休。1963年,他在睡梦中离开人世。
威廉斯的母亲颇具艺术眼光,婚前曾在巴黎学习过绘画。在她的熏陶下,威廉斯自幼便对绘画和诗歌产生浓厚兴趣。大学期间,在庞德及一批新诗探索者的影响下,他曾一度考虑过要成为职业诗人威廉斯(左一)获得国家图书奖。不过,他最终选择成为一名业余作家。威廉斯于1909年和1913年出版的两部诗集社会反响不佳,直到第三部诗集《给喜欢它的他》(1917)的问世,他才逐步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歌方向。20年代是威廉斯的高产期,《柯拉在地狱:即兴篇》(1920)、《酸葡萄》(1921)、《春天及一切》(1923)等一系列诗集的问世,奠定了他跻身于五位最重要现代派诗人群体之中的历史地位(另四位分别为R.弗罗斯特、庞德、T.S.艾略特、W.斯蒂文斯)。40年代中期,他开始以庞德的《诗章》和H.克莱恩的《桥》等作品为样板,创作史诗《帕特森》。在晚年遭受一系列健康危机之后,他仍笔耕不辍,完成这部五卷本史诗巨著的创作。由于受文坛风气的不利影响,威廉斯在世期间所获得的承认并不多。1949年,他因第三部《帕特森》和《诗歌选集》获国家图书奖;1952年,他被提名为国会图书馆诗歌顾问(即后来的国家桂冠诗人),却被麦卡锡主义者以“通共嫌疑”阻挠未能就任;1963年,他在死后被授予普利策奖并获国家艺术与文学院颁发的金质诗歌勋章。
威廉斯最初以模仿济慈等浪漫主义诗人出道,在庞德及纽约达达等现代派诗人的指点和影响之下,他早期的诗歌创作(如收录于《给喜欢它的他》《柯拉在地狱:即兴篇》等诗集中的多数作品)一度十分激进。20年代中期,他逐渐形成自己融意象派形式创新和惠特曼抒情风格于一体、专志于发掘美国本土题材的艺术路径。遗憾的是,与艾略特《荒原》(1922)所触发的现象级反响相比,他的这种不温不火的创作理念并不受待见。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英美诗坛风气一直追随艾略特的智性主义和庞德的国际主义路线,而威廉斯所推崇的惠特曼诗歌传统和美国本土特色则被学院派诗人视为其肤浅和视野狭隘的罪证。威廉斯和这种风气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他指责艾略特的创作方式将读者“重新带回教室”,并在30~40年代潜心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诗艺创新以对抗艾略特在美国诗坛的强大影响。由于只能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创作,威廉斯无暇像庞德和艾略特那样炮制较为系统的诗学思想。30年代后,在和L.茹科夫斯基、G.奥本等年轻一代“客体派”诗人的交往中,威廉斯个人的创作哲学开始逐步明晰,并在40年代初提出“观念只在物中”的著名美学原则。他全面贯彻该美学原则创作的史诗《帕特森》以故乡拉瑟福德附近坐在书房中的威廉斯小城帕特森为中心意象,以其历史与当下的生活场景作为美国文化风貌的隐喻,全面探索美国精神的实质,是当代美国哲理诗的巅峰之作。
威廉斯的诗歌开创了一条与艾略特完全不同的现代派诗歌路径。在50年代中后期之前,这条路径备受压制。但是,随着垮掉派,自白派、黑山派等后现代诗歌流派的崛起,对威廉斯创作成就的推崇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其中原委,除了其独特而杰出的艺术成就之外,也和他对众多年轻诗人的提携和扶持有着莫大的关系。威廉斯心怀宽广,与人为善,除了和茹科夫斯基、奥本等客体派诗人过从甚密之外,他在A.金斯堡、R.克里利、R.邓肯、R.洛厄尔等人的创作起步阶段给予他们大力的扶持和引荐,成为众多年轻一代诗人的精神导师,在美国诗歌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除了诗歌之外,威廉斯还尝试过小说和剧本创作。他1951年出版的《自传》十分精彩,是一部了解其个人生活、思想、创作乃至整个现代主义诗歌发展史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