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 :
它是《饥饿》的姐妹篇,也是一部主观性极强的直觉主义作品,是构成心理小说派的基石之一。由于含意扑朔迷离,文字深奥晦涩,它和J.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1922)一样被称为“看不懂的天书”。作品的故事荒诞不经却又平淡无奇,情节似有若无:独立特行的厌世者、农学家纳吉尔,从海上客临滨海小《神秘》中译本《神秘的人》城,在爱情受挫和被社会报以白眼之后精神失常,纵身跃入大海不知所终。国际上主流看法认为这部作品的寓意在于表现现代耶稣来到人间救世济民,但是他却无法像昔日耶稣那样历经传播福音、道成肉身、创造奇迹、殉教归主,最终平息上帝怒火,洗涤了人类罪恶。作为耶稣化身的纳吉尔在现代社会的坚墙面前处处碰壁,麻木不仁、只顾各自眼前利益的现代人对他严加拒斥不肯接纳,甚至他主动献上一片赤诚爱心亦无人愿意领受。纳吉尔在自杀之前的胡思乱想被认为是耶稣赴死前在客西马尼园的凄惘失落感。纳吉尔的种种疯癫僭妄的念头无非想说:“我就是道路,就是真理和精神;若不凭藉我,谁都休想到吾父上帝那里去!”然而在现代社会里人的意念已被物欲所充溢,既不要真理和精神也不谋求去见上帝,于是这位现代救世主纳吉尔空怀满腔拯民于水火的使命感却无法完成牺牲自己献身救众的伟业;他的雄心壮志和他的慷慨行动都变成了令人难以理解的笑柄。作品中的“神秘”究竟作何所指,国际研究界亦颇有争议,主流看法一般认为“神秘”隐喻着“博爱”,因为“爱”是“永远蒙着面纱的神秘”,由“爱”产生渴望、欢乐、悲哀乃至仇恨;亦有一种看法认为《神秘》是表现酒力作祟下的狂喜与苦恼,因而可称为是“狄俄尼索斯悲剧”的典型。世界文坛对这部作品贬褒不一,B.比昂松、A.米勒等一批著名作家认为是“哈姆生的最真诚、最出色的小说”“一部惊世骇俗的伟大杰作”,S.克尔恺郭尔等人则认为是“相当不成功之作”“流产的佳作”,但是争议双方都一致认为它是一部“19世纪最具有挑衅性的作品”,因为它触及了人的心灵深处“含羞草一般”的敏感地区。
哈姆生在这部作品里突破了传统小说的诸多常规要素,如情节的条理性、讲述的连贯性、人物的逼真性和丰满性以及性格描写的前后一致性等,着力于通过无目的、无意识的内心独白(如追忆、狂想、梦呓等),以及思想流、意识流的运用来揭示个性心理活动现象,接触并探索一些更深层次的人生哲理。作为现代文学和心理学派小说的开端之作,《饥饿》和《神秘》都存在明显的先天性缺陷与不足,远不像后来的《尤利西斯》《变形记》等成熟臻美,但是它的重要之处在于是心理文学的滥觞发端,也是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学的首次突破和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