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因,A.M. :
生于乌克兰一个犹太家庭,卒于蒙特利尔。两岁时随全家避难至加拿大,定居蒙特利尔。他接受当时新教英语学校的教育,还学习了犹太教的旧约、犹太法典、犹太圣法经传等各种经典,精通英、法、意第绪、希伯来、拉丁等多种语言。后入麦吉尔大学读古典文学和政治学,结识了A.J.M.史密斯、F.R.斯科特等蒙特利尔派诗人并成为其中一员,在美国、加拿大的期刊上发表了大量诗歌与评论。毕业后入蒙特利尔大学读法律。1933年他开始从事律师事务,直到1956年退休。
因自己的身世,他十分关心犹太人的命运,1936~1937年和1939~1954年分别担任《加拿大犹太复国主义者》和《加拿大犹太人纪事》两本杂志的编辑,文学创作也常与古今犹太人的经历、思想感情和价值理念密切相关。他还是犹太复国主义的活动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的肆虐和生活的艰辛曾一度使他感到绝望,创作几乎停顿,直至1945年战争结束,他才恢复了创作活力。1948年,他的诗集《摇椅集》(1948)获加拿大总督奖。1950年,他作为加拿大犹太人代表大会的代表出访以色列,并考察了欧洲和北非的犹太难民营,回国后写成小说《第二个卷轴》(1951)。此后克莱因神经失常,再也未能完全恢复,直至1972年去世。
早期代表作《难道犹太人就没有……》(1940)收入了他自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主要诗作,具有鲜明的希伯来文化特征,也描述了大量东欧民间习俗和古老传统。诗集《希特勒的信徒》(1944)则通过讽刺表达了他对二战中欧洲犹太人不幸遭遇的关切和对法西斯纳粹的仇恨。二战后发表的诗集《摇椅集》则从诗人自幼生活其间的魁北克获得灵感,赞美作为少数族裔生活在那儿的犹太移民,传达诗人的体验和渴求。希望被流放的犹太人能够继承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传统,并能超越国家、种族、文化等界限,在北美新大陆建立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家园。诗集因语言优美、节奏感强、富于双关语、对不同语言的借用等特点,不仅受犹太读者的欢迎,也赢得了众多非犹太裔的读者。晚期小说《第二个卷轴》描述了以色列诞生的故事,流露出极强烈的犹太复国主义情绪,体现了作者的犹太情结。
其他作品还有《文学随笔与评论》(1987)以及对蒙特利尔一些犹太裔作家作品的翻译等。他作品中独特的犹太文化积淀和犹太文化视角对一大批后辈加拿大犹太裔作家影响很大。但他并不仅仅固守单一的犹太传统,而是在文学创作中注意从英国文学、希伯莱语民歌、犹太人的儿歌、乌克兰文学中吸取养分。他赋予自己的作品以深厚的犹太宗教色彩和文化底蕴,逐步形成一种独有的粗放、多彩、形象化、刚劲有力的特色。克莱因是第一位将真正的犹太诗歌注入英语语言文学的作家和诗人,他的创作丰富了加拿大的英语文学。
克莱因1957年被授予洛恩·皮尔斯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