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克雷,W.M.

    萨克雷,W.M. :

生于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阿里帕,卒于伦敦。父亲是东印度公司的税务员兼行政官。4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6岁时被送回英国上学。1829年公学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曾去德国游学。1833年主办《国旗》周刊,同年10月前往巴黎专攻美术,后又半途而废。1836年任伦敦《立宪报》驻巴黎记者。不久,《立宪报》停刊,他回国靠写稿谋生。

萨克雷自1833年起在报章杂志发表文章,用了不少笔名,也出了几部书。但是直到长篇小说《名利场》问世,他才被公认是天才小说家。为了保障病妻和两个女儿的生活,他一部接一部地写作,自绘插图,分期在杂志上连载,又到英国各地和美国演讲。1857年在牛津选区竞选下院议员失败。1859年担任新创刊的《康希尔杂志》的第一任主编。他积劳成疾,1863年圣诞节前夕因心脏病发作逝世。

《名利场》书影

萨克雷的早期小说有的描绘上流社会各种骗子和冒险家,有的讽刺当时流行的渲染犯罪行为的小说,其中主要有《当差通信》(1838)、《凯瑟琳》(1840)、《霍加蒂大钻石》(1841)和《巴利·林登的遭遇》(1844)。

他的代表作《名利场》于1847年开始在《笨拙》杂志连载,副题是《没有英雄的小说》。它不以一个出类拔萃的英雄为主角,连正面人物也很少。

萨克雷主张小说应当描摹真实,而当时风行的一些小说却很不真实。因此他写了《名作家的小说》(1847),模仿、取笑风行的几部小说。《名利场》的创作方法则力求真实,在许多地方突破了当时写小说的常规。他笔下的人物不是简单化的或好或坏,而有深刻的内心活动;同时,他也重视环境和性格的相互关系,常常从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历史阶段,用生动典型的细节多方面刻画主要人物性格。蓓基就是他塑造的19世纪初期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女冒险家的典型。这部小说结构宏大,足以容纳一幅浩瀚的社会全景,但失之于松散。作者采用讲故事的叙述方法,亲切随便,或幽默,或哀婉,且夹叙夹议,冷嘲热讽,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小说《彭登尼斯》(1848~1850)模仿H.菲尔丁的《汤姆·琼斯》写成,主人公早期的经历有作者的影子。《亨利·埃斯蒙德》(1852)是一部历史小说,以18世纪初英国对外战争和保王党的复辟活动为背景。萨克雷脱离W.司各特历史小说的浪漫主义传统,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刻意模仿18世纪的文体,并对一些历史人物做了忠实的描绘。《纽克姆一家》(1853~1855)揭露了中产阶级生活的丑恶,同时塑造了纽克姆上校和埃塞尔小姐两个正面人物形象。《弗吉尼亚人》(1857~1859)是《亨利·埃斯蒙德》的续篇,写埃斯蒙德的后代在新大陆的命运。萨克雷的最后一部小说是《丹尼斯·杜瓦尔》,在他死时仅完成8章,1864年在《康希尔杂志》发表。

萨克雷的散文集以《势利人脸谱》(1847)最有名,这是由45个特写组成的英国社会各阶层势利人的肖像。《转弯抹角的随笔》(1863)收集了他为《康希尔》杂志撰写的一系列文笔隽永的小品文。他的演讲后来收在《英国幽默作家》(1853)和《四位乔治王》(1860)两个文集里。诗集有《歌谣集》(1849)。

为您推荐

《乔·特纳的来与去》

《乔·特纳的来与去》 : 世纪组剧里威尔逊本人最钟爱的作品。故事发生在1911年匹兹堡一家寄宿公寓里,剧名里的乔·特纳是真实的历史人物,田纳西州长的白人兄弟,以绑架黑人充当囚犯做苦役而恶名昭著。剧..

斯威夫特,J.

斯威夫特,J. : 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卒于都柏林。父亲是英国人,后定居于爱尔兰。他出生前数月,父亲去世,由叔父抚养。1686年在都柏林三一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692年获牛津大学硕士学位,1701年获三一学院神学博士..

蒙昭·阿卡丹庚·拉披帕

蒙昭·阿卡丹庚·拉披帕 : 生于皇族之家,是一位亲王的儿子,因此有机会到英国和美国求学,学习法律,有了在国外生活五年的经历。阿卡丹庚自幼聪颖好学,中学时期就对文学饶有兴趣,18岁起就翻译过西方文学作品..

《一位女士的画像》

《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

《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 : 故事发生在美国南方佐治亚州的一个农村,中心情节是黑人布朗菲尔德开枪将善良贤惠的妻子残暴杀死。布朗菲尔德的心理变态与他童年时代的遭遇有关。父亲格兰奇·科普..

笛福,D.

笛福,D. : 生于伦敦,卒于伦敦。父亲营屠宰业,信奉不同于国教的长老会。笛福原姓福,1703年后自称笛福。受过中等教育,但未受过大学古典文学教育。一直保持不同于国教信仰的立场,政治上倾向于辉格党。他早年..

巴尼斯,D.

巴尼斯,D. : 生于纽约州奥兰治,卒于纽约市。父母感情不和,疏于对巴尼斯的抚育和培养,没有送她去正式的学校,由做过作家和记者的祖母在纽约长岛家中负责教育她。曾就读普拉特学院,但6个月后就因经济困难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