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丘,G. : 意大利作家。佛罗伦萨一商人的私生子。一说生于巴黎,一说生于佛罗伦萨。少年时曾在那不勒斯学习经商,也学过法律。后来经常出入那不勒斯王罗伯特的宫廷,同王公贵族和人文主义者接触,并研读古代文化典籍。约1340年回到佛罗伦萨。在尖锐的政治斗争中,他站在共和政权一边,反对贵族势力。他参加了行会,多次代表共和政权出使其他城邦。但他不相信下层群众。1350年同彼特拉克相识,建立了亲密的友谊。
薄伽丘是人文主义者和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他的作品有传奇、史诗、叙事诗、十四行诗、短篇故事集、论文等。 第一部传奇 《菲洛柯洛》约作于1336至1338年。它以中世纪传说为依据,描写一对宗教信仰不同的青年男女,冲破种种阻挠,终于获得相爱的权利。长诗《苔塞伊达》(1339)、《菲洛斯特拉托》(1340)分别从《特洛伊传奇》和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中汲取素材,展示现实生活的美和爱情的欢乐。牧歌式传奇《亚梅托的女神们》(1341)、长诗《爱情的幻影》(1342),具有隐喻诗的特点,把歌颂德行同赞颂纯洁的爱情结合起来。长诗《菲埃索勒的女神》(1344~1345)、传奇《菲娅美达的哀歌》(1345)也都描写爱情。这些作品显示了中世纪传统观念和骑士文学的痕迹,但充满对人世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谴责禁欲主义,对人物充满激情的心理状态的刻画也比较成功。
薄伽丘最出色的作品是故事集《十日谈》(1348~1353)。作品开头有段"序曲"式的故事,叙述1348年黑死病流行时,10名青年男女在乡村一所别墅避难。他们终日游玩、欢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其中许多故事取材于历史事件、中世纪传说和东方故事(如《一千零一夜》、《七哲人书》)。
人文主义思想是贯串《十日谈》全书的一根红线。薄伽丘的思想比彼特拉克更进一步。他在许多故事里批判天主教会,嘲讽教会的黑暗、罪恶(第一天第二故事),抨击僧侣的奸诈和伪善(第六天第十故事)。这种批判表达了当时的平民阶级摆脱中世纪教会和宗教的束缚的要求。
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描绘和歌颂现世生活,赞美爱情是才智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谴责禁欲主义(第五天第一故事)。一些故事颂扬青年男女大胆冲破封建礼教和金钱关系的羁绊,谋取幸福的斗争,曲折感人(第四天第五故事)。对于封建贵族的堕落、腐败,作者也予以无情的暴露和鞭挞。他赞赏平民、商人的聪明、机智,维护社会平等和男女平等。不少故事说明人的高贵不取决于出身,而决定于人的才智(第四天第一故事,第六天第七故事)。有一些故事还塑造了多才多艺、和谐健美、全面发展的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人物。但其中也有某些故事渲染情欲和庸俗的趣味,反映出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人生观。一些英雄故事贬低现世生活,宣扬宽容、顺从,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对中世纪道德观念的让步。
《十日谈》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薄伽丘通过讲述故事,描绘出意大利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他刻画心理,描写细节,塑造了不同阶级、不同职业、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典型。作品采用框形结构,把一百个故事串连起来,使全书浑然一体。他把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的特点兼收并蓄。作品语言精练、生动、幽默,写人状物,微妙尽致。《十日谈》为意大利艺术散文奠定了基础,并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出版后广泛流行欧洲各国。英国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法国马格丽特·德·纳瓦尔的《七日谈》,都是摹仿《十日谈》之作。洛佩·德·维加、莎士比亚、莱辛、歌德、普希金都曾在作品中引用过它的故事。
薄伽丘的最后一部文学作品是传奇《大鸦》,写于1355年左右。作者在书中诅咒爱情的罪恶,表示今后将收敛心神,埋头研究学问,表现了他后期思想上的动摇。
薄伽丘晚年潜心钻研古典文学,同时在佛罗伦萨讲解和诠释《神曲》。所著《但丁传》是意大利研究但丁的最早的学术著作之一。他在《但丁传》和用拉丁语写的《异教诸神谱系》等论著中,批驳教会对诗歌的诋毁,提出"诗学即神学"的观点;他阐述诗歌应当模仿自然,反映生活,强调文学的启迪和教育的巨大作用;要求诗人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汲取营养,并讲求虚构、想象。薄伽丘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中世纪神学的观念,但他的文艺理论为文艺复兴时期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B.Croce, Il Boccaccio e Franco Sacchetti, in "Poesia Popolare e poesia d` arte-studi sulla poesia italiana dal Trecento al Cinquecento", Bari, 1946.
L.Russo, Letture Critiche del Decameron, Bari, 1956.
N.Sapegno, Storia letteraria del Trecento, Milano-Napoli, 1963.
M.Marti, Il Decameron, Milano, 1967.
C.Muscetta, Giovanni Boccaccio, in "La letteatura italiana, storia e testi", vol.3,Bari,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