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五类。
它们的词汇意义虽然不很具体,但在句子的结构上有着重要的语法作用。文言虚词绝大部分由实词转化而来,这就导致了文言文中较为普遍的虚实兼类现象,即一个词既可以用作虚词,也可以用作实词。
例如“之”既可用作动词、代词,又可用作助词。
一个文言虚词又往往分属几个词类,例如“与”,既可用作连词,又可用作介词,也可用作助词,这一文言虚词在具体的语句中究竟属于哪类虚词应加以辨析。
再者,一个属于某一词类的文言虚词也可能有好几种语法作用或词汇意义。例如同是语气助词“矣”,“如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柳宗元《捕蛇者说》)“矣”表示陈述语气;“公子勉之矣!”(《史记·魏公子列传》)“矣”表示祈使、劝勉语气;“吾不得复入此矣!”(方苞《狱中杂记》)又表示感叹语气,也要认真加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