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

鲁迅:

【生卒】:1881—1936

【介绍】: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和英勇旗手。原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从小在私塾读书,十三岁时,祖父因科场案下狱,加以父亲久病,家庭“从小康而坠入团顿”,使他深感社会的冷酷和虚伪。1898年,他抛弃当时一般青年人所惯走的读书应试的道路,而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求学。次年,转至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在这期间,他阅读了许多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书籍,对他早期思想的发展影响很大。1901年,从矿务铁路学堂毕业。1902年4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至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他想从医学入手,促进国民对于维新的信仰。后来,由于事实的教育,改变了想法,认为要救国,“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1906年,他中止学医,回到东京从事文艺活动,为《河南》杂志撰稿,发表《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1908年,从章太炎先生学习文字学,加入光复会,又与二弟一起翻译、介绍被压迫民族的文学。1909年回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员。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任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学。1912年,应蔡元培邀请至南京任教育部部员。5月,随部迁北京,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科长。不久,被任为教育部佥事。公余,研究古代文学和佛经。1918年5月,以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家族制度与封建礼教之弊害。接着,又发表《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同时,以一系列杂文批判旧思想、旧道德。1920年8月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兼课,并研究文学,编定《中国小说史略》等书。1923年,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出版。“五四”退潮期,新文化阵营开始分化,他感到彷徨,这时,作散文诗集《野草》,第二本小说集《彷徨》,但仍坚持和“学衡”派、“甲寅”派、“现代评论”派进行斗争。1924年底,支持与领导《语丝》周刊。1925年,出版第一本杂文集《热风》;领导青年建立莽原社、未名社,主编《莽原》周刊(后改半月刊),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同年,积极支持女师大的学生运动,和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进行斗争,这些文章,均收在《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中。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制造“三·一八”惨案,屠杀爱国群众,鲁迅作文揭露反动派的暴行,支持群众均正义斗争,为此,曾被反动派通缉。8月,他离开北京去厦门大学任教。在厦大,他编定论文集《坟》,编写《汉文学史纲要》,继续写作回忆散文《旧事重提》(后改名为《朝花夕拾》),并指导青年的文学活动。1927年1月,应邀至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在广州,他和共产党人有了较多的接触。当上海、南京等地北伐军获胜的消息传来,他写了《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用列宁的观点分析形势,告诫人们对反动派要永远进击。就在鲁迅写这篇文章的二天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15日,广州的反动派也大肆屠杀群众和共产党人。鲁迅为营救青年而四出奔走,但他的种种努力都未能成功,于是,愤而辞职。由于事实的教训,使他的世界观发生了质的飞跃。1927年10月初,鲁迅从广州来到上海,开始了最后十年的战斗生活。在上海,他不再教书,而专心着述。在1928年发生的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战过程中,鲁迅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卢那卡尔斯基的《艺术论》和《艺术与批评》等着作。1927年冬,负责《语丝》的编辑工作。1928年初,指导《未名》半月刊;6月,与郁达夫共同主编《奔流》月刊;12月,领导青年组织朝花社,编辑《朝花》周刊(后改旬刊)。1929年,编印木刻集《艺苑朝花》,介绍苏联和欧洲的版画,以扶植刚健质朴的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鲁迅是该会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他在成立大会上的着名演说《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总结了几年来革命文艺运动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左翼文艺运动的战斗纲领。鲁迅领导“左联”,团结广大进步作家,在反文化“围剿”斗争中和敌人展开了英勇的战斗;同时,也批评了各种错误的文艺思想。在这一时期,鲁迅还参加了中国济难会(后改名中国革命互济会)、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和反帝反战同盟等组织,与国民党反动派和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并多次和进步作家一起发表宣言,对反动派提出抗议。1927年以后,鲁迅先后写了九本杂文集,一本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其中三篇写于1927年以前);先后编辑《萌芽》、《前哨》、《十字街头》、《译文》等文学刊物,参加《文学》、《太白》等杂志的编辑工作;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品。1935年,当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他和茅盾一起发电致贺。这时,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鲁迅坚决拥护这一方针,并驳斥托洛斯基派的谬论,宣告:“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与世长逝。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友人,以至战士”(瞿秋白语)。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战士所走的道路,为我国知识分子树立了光辉榜样。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主要着作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论文和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汉文学史纲要》。此外,还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结集成《鲁迅全集》、《鲁迅译文集》。

为您推荐

曾华鹏(文学)

曾华鹏:【生卒】:1932—【介绍】: 评论家。福建晋江人。1955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先后任教于江苏扬州财贸学校、扬州师专中文科、扬州师范学院。1983年后任教授、中文系系主任。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

谢挺宇(文学)

谢挺宇:【生卒】:1911—【介绍】: 作家。原名谢庭玉。浙江省武义县人。1933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到延安学习,后在延安新华社任译电员。1945年东北解放后在那儿从事政治工作。1960年到沈阳开始..

鲁彦(文学)

鲁彦:【生卒】:1901—1944【介绍】: 小说家,文学翻译家。原名王燮臣,笔名忘我。浙江镇海人。1920年到北京入蔡元培、李大钊等人创办的工读互助团,同时在北京大学旁听,并从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学世界语。1923年先后参加文学研..

傅铎(文学)

曾心仪(文学)

曾心仪:【生卒】:1948—【介绍】: 小说家。原名曾台生。江西永丰人,在台湾长大。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学院夜间部大众传播系毕业。当过百货公司店员,广告公司职员和化妆品公司的美容师。接触过许多下层的青年女性,对为环境所迫..

楼栖(文学)

楼栖:【生卒】:1912—【介绍】: 文艺评论家、散文家。原名邹冠群,又名邹灌芹,笔名有楼西、香菲、白芷等。广东梅县人。1937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先后在香港、桂林任中学教师、报纸新闻编辑。抗战期间参加全国“文抗”香港..

鲁煤(文学)

鲁煤:【生卒】:1923—【介绍】: 剧作家。原名王夫如,笔名牧青、王督。河北望都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从家乡流亡到河南,在收容流亡学生的国立第一中学读书。1944年流亡到重庆,进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46年赴解放区张家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