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形式问题论争

民族形式问题论争:发生在抗战中期。1939年和1940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和"中国文化应有自已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的问题。国统区文艺界在学习和讨论中发生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向林冰的观点。向林冰的观点是①"应该在民间形式中发现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他认为喜闻乐见应以习闻常见为基础,而民间形式是大众习闻常见的;②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另一种观点以葛一虹为代表①对旧形式全盘否定;②肯定新文艺在民族形式上的努力和成就时,否认新文艺在形式上存在缺点。郭沫若、茅盾、胡风等在撰文讨论中,都从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上论述民族形式的问题,胡风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起来,见解独到,郭沫若指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现实生活,茅盾指出新文艺民族形式的建立,要学习吸收中外文艺的优秀之处,要继续发扬五四以来的优秀作风,更要深入民族现实,提炼熔铸新鲜活泼的素质。这次讨论,是"左联"时期的文艺大众化讨论在新现实之下的继续和发展,对新文艺向民族化大众化方向发展,起了重要影响。

为您推荐

现实主义与主观战斗精神论争

现实主义与主观战斗精神论争:发生于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论争的一方以胡风为主,胡风撰文论述作家在创作中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十分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克服创作中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偏向,争取现实主义的胜利。胡风..

文学与抗战关系的论争

文学与抗战关系的论争:1938年12月,梁实秋在他主编的副刊上发表《编者的话》"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载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也没有益处的。"虽不能说他在宣传文学"与抗战无..

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 现代文艺论争。是抗日战争时期关于文学的民族形式的讨论,是左联时期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的继续、深入和发展。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新文学如何同本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即如何更好地..

民族形式(文学)

儿童文学民族形式

儿童文学民族形式:指各民族儿童文学在表现本民族社会生活的长期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合本民族人民和儿童的审美心理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渗透着民族的内容,是由内容决定的,并受儿童文学中不同类型作品独具的特点所制约。民..

新闻论争三十年(新闻)

新闻论争三十年:甘惜分著,新华出版社1988年6月出版。共收论文15篇,大都是针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而发,探讨新闻事业的性质、作用、规律和反“左”反右等问题,涉及到1957年以来的论争,时间跨度约30年。该书中《马克思主义..

民族形式问题论争

民族形式问题论争 : 抗日战争时期关于文学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讨论的中心是探索新文学如何与本民族的特点、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大众化讨论的继续与发展。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题为《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