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 现代文艺论争。是抗日战争时期关于文学的民族形式的讨论,是左联时期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的继续、深入和发展。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新文学如何同本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即如何更好地同群众相结合的问题。这次讨论是同纠正党内教条主义问题结合起来的,也是同总结“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进行的。讨论于1939年初首先在延安展开。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报告中,提出了“把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创造“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口号,延安文艺界反响强烈,随即围绕如何创造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进行了讨论。1940年初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进一步提出了民族形式的问题,为深入进行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国民党统治区的文艺界在讨论民族形式问题的过程中,围绕如何认识旧形式、如何评价“五四”新文学等问题产生了两种不同意见和论争。一种意见以向林冰为代表,认为“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是外国文学的移植形式,主张以民间形式作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另一种意见以葛一虹为代表,则全面肯定“五四”新文学,全面否定民间旧形式。这两种意见都是片面的。论争延续了一年多,波及成都、昆明、桂林、香港、上海等许多地区。这次讨论使大家对民族形式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对如何利用旧形式、如何正确评价“五四”新文学等问题也都有了深入的、比较一致的看法,这对新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讨论主要偏重于形式方面,对形式包含着内容本身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尤其是对作家深入生活、改造思想等建立民族形式的关键性问题,没有展开充分的讨论,还缺乏应有的重视。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