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226—249)

王弼(226—249): 三国魏学者,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字辅嗣,山阳(今河南焦作东)人。少年即负盛名,史称其“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为何晏尝识,任黄门台郎。正始十年(249),因事免官,遇疾而卒,年仅二十四岁。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开玄学风气,竞事清谈。认为世界的本体,即“道”或“无”,无是本;具体的事物为有,是末。“有生于无”,故无为体,有为用。“体用无二”。他以这一本体论解释性与情、圣人与人、名教与自然、意(相当于道)与象、言之间的关系。在性与情的问题上,主张性是本,情是末;性是体,情是用。认为“圣人体无”,即得道之圣人,与人一样,均有“五情”,所不同于人的在“应物而无累于物”,能以性统率情,“以情从理”。反对何晏谓圣人无喜怒哀乐之情的观点,在自然与名教的问题上,主张自然为本,名教为末;自然是体,名教为用,“名教出于自然”。认为“自然之质,各定其份”(《周易注·损卦》)。为封建纲常,提供了本体论依据。在意与象、言的问题上,则主张意为本、象为末。意相当于道或无,是不可名状的。象是道的外部表现,即各种具体事物与现象,是可以言状的。意和象、言的关系,犹如鱼和钓筌。故认识、为学的目的在通过象、言而把握道、“体无”。“言者所以明,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周易略例·明象》)。强调智慧的作用,“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论语释疑》、《难何晏圣人无喜怒哀乐论》等。

为您推荐

韦昭(204—273)

韦昭(204—273): 三国吴学官。字弘嗣,后因避晋讳改名曜。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人。孙权时任西安令,迁太子中庶子,辅导太子教育。后为太史令。孙休时为中书郎、博士祭酒,校定群书。孙皓即位后升为侍中,领左国史。因不满孙皓荒淫..

裴秀(224—271)

裴秀(224—271): 魏晋学者。字秀彦,河东闻喜(今属山西省)人。出身豪门贵族,年少好学,八岁能作诗文,在儒士中颇有影响,号称“儒林丈人”,深受魏帝曹髦的赏识。魏末,依附大将军司马昭,出谋献策,改定官制。晋泰始元年(266),司马炎代魏称..

孙权(182—252)

孙权(182—252): 三国吴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在位期间,实行屯田,设农官劝课农桑。重视将帅的文化学习,曾劝谕吕蒙等要善于利用政务、军事空隙,“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

嵇康(223—263)

程晓(约 220—264)

程晓(约 220—264): 三国魏学者。字季明,东郡东阿(今属山东)人。曾为黄门侍郎,后迁汝南太守。恪守儒家名教。注重三纲五常的教化及家庭伦理建设,著有《女典篇》以为妇德、妇言、妇工、妇容四教关系丈夫行为功过、家道谐允和..

卫 瓘(220—291)

卫 瓘(220—291): 魏晋时官员。字伯玉。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时官侍中、廷尉卿。西晋初拜尚书令,迁司空。后被贾后所杀。认为九品中正制乃一时之制。初行时,尚注重乡邑清议,品人“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后..

皇甫谧(215—282)

皇甫谧(215—282): 魏晋时期医学教育家。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少年时不好学,游荡无度,后因叔母任氏管教,始就乡师攻读儒家经典,安贫乐道,勤力不怠,躬自稼穑 ,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