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瞻(253—324): 西晋学者。字思远,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举秀才。曾出任扬威将军、会稽内史,除尚书左仆射。熟悉典制,提出周代之明堂、太庙、清庙、太室、太学、辟雍,乃“异名同事”,取其不同的作用与方位而命名,“其实一也”,皆“古者圣帝明王南面而听政”,“施行法令,宗祀养老,训学讲肄,朝诸侯而选造士,备礼辩物,一教化之由也”(《晋书·纪瞻传》)。认为政事、教育应因世变而有所不同,但最重要者为举贤。他说:“兴隆之
政务在得贤,清平之化,急于拔才。”(同上)认为其时“贡贤之涂已闿,而教学之务未广”,以致学子“进竞之志恒锐,而务学之心不修”。主张“辟四门以延造士,宣五教以明令德”,以再现“序君臣之义,敦父子之亲,明夫妇之道,别长幼之宜”的封建伦常。作有《举秀才对陆机所试策》(载《晋书·纪瞻传》)。
为您推荐
向秀(约 227—272): 三国魏文学家。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历官散骑侍郎、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好老庄之学,曾作《庄子隐解》,以道合儒,”“发明奇趣,振起玄风”,影响一时。提出万物“自生”、“自化”,无不能生有。..
晋 武 帝(236—290): 即司马炎,司马昭之子,晋朝的建立者。字安世,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曾于咸宁四年(278)首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又立书博士,置弟子教习,以钟繇、胡昭之书为法。重视地方教化和学校,提出以观风俗、协礼律、兴礼..
潘尼(约 251—311): 西晋学者。字正叔,荣阳中牟(今属河南)人。历任著作郎、秘书监、中书令、太常卿。曾作《释奠颂》,记述晋惠帝于元康三年(293)视学太学之盛况;赞美惠帝“留精儒术,敦阅古训,遵道让齿,降心下问”(《晋书·潘尼传》..
韦昭(204—273): 三国吴学官。字弘嗣,后因避晋讳改名曜。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人。孙权时任西安令,迁太子中庶子,辅导太子教育。后为太史令。孙休时为中书郎、博士祭酒,校定群书。孙皓即位后升为侍中,领左国史。因不满孙皓荒淫..
裴秀(224—271): 魏晋学者。字秀彦,河东闻喜(今属山西省)人。出身豪门贵族,年少好学,八岁能作诗文,在儒士中颇有影响,号称“儒林丈人”,深受魏帝曹髦的赏识。魏末,依附大将军司马昭,出谋献策,改定官制。晋泰始元年(266),司马炎代魏称..
孙权(182—252): 三国吴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在位期间,实行屯田,设农官劝课农桑。重视将帅的文化学习,曾劝谕吕蒙等要善于利用政务、军事空隙,“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