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汸(1319—1369)

赵汸(1319—1369): 元教育家。字子常,号东山,休宁(今属安徽)人。师事理学家黄泽,后又随夏大之习心学。终身隐居家乡东山教学。他认为“吾之至善至贵,而举天下之物不足以加之者,此心是也”(《东山存稿》),即封建伦理非由外铄,是先天固有,是人高于动物之处。但如缺乏“反而求之,扩而充之”的教育过程,天理受私欲干扰,则人与动物无异。由此肯定教育的重要,谓“有国家者,化民成俗之方,莫先于学”。又认为元代学风不正,学者为应举取第,醉心于“辨析义理”、“纂述编辍”,使国家无经世之才。主张“知行交勉”,反对徒言不行,认为践履比求知更难。既坚持心学立场,但也尊重朱学。认为朱陆不同,仅于“入德之门,或小异焉”。心学家也应学习理学,不仅读传统经书,也要读程朱之书,表现出调和朱陆教育思想的特点。著有《东山存稿》。

为您推荐

虞集(1272—1348)

虞集(1272—1348): 元文学家、教育家。字伯生,号道园。早年,与弟 书舍为二室,左室书陶渊明诗于壁,题日陶庵;右室书邵雍诗,题日邵庵,故人称邵庵先生。原籍四川仁寿,宋亡随父居江西崇仁。曾为塾师,大德初,任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为学官,..

赵偕

赵偕: 元教育家。宇子永,学者称宝峰先生。庆元慈溪(今属浙江)人。私淑 杨简之学,终身不习举业,隐于大宝山麓从事教育。他继承陆九渊“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的观点。认为心永恒存在,派生万物,“天地万物有无一体,风云..

熊本(1304—1370)

熊本(1304—1370): 元经师。字万卿,又字万初。抚州路临川(今属江西)人。父绍,进士。父子自为师友。年十八,即下帷讲授,郡之俊秀多从之。曾负笈徒步至崇仁山中,摘经中所疑求教于吴澄,受到器重。宋末,刘须溪以文辞名于当世,人争慕效..

程端礼(1271—1345)

张栻

张栻: 元经师、学官。字达善,其祖先为蜀导江人,后侨属江左(今江苏)。曾师事王柏,受朱熹之学。自《六经》、《论语》、《盂子》传注,至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等著作,无不潜心研究。至元中,行台中丞吴曼庆聘为江宁学宫教授。..

危素(1303—1372)

危素(1303—1372): 元教育家。字太朴,号云林,金溪(今属江西)人。受业于祝蕃、李存、吴澄之门。 任国子助教、国子监丞。他认为兴学设教目的是“作成人材、备国家之任使”,教育对国家社会绝非小事;虽人性皆善,但后天环境容易使..

许谦(1270—1337)

许谦(1270—1337): 元教育家。字益之,自号白云山人,学者称白云先生。婺州路金华(今属浙江)人。幼孤力学,曾受业于金履祥,后专事讲学,地方官屡欲荐举,皆固辞不受。皇庆二年(1313),应肃政廉访副使赵宏伟之命赴金陵执教。 不久回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