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1607—1684): 明清之际学者、教育家。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山、真山,字青主,一字仁仲;号公之伦、石道人、浊堂老人、侨山等。山西阳曲(今太原市)人。能诗,擅书画,聪颖过人。曾在三立书院讲学。明亡,自称朱衣道人。清廷开博学鸿词科,拒不应征,特授中书舍人,仍托老病辞归。治学严谨,专精博综,著作宏富,对文学、史学、文字学、哲学、医学等,均有成就。认为有志无学,不算佳士。学则当读书,读书为学人份内事,应于“精神健旺”之时,自觉向学。“学本义觉”,“觉以见而觉”,反对世儒以“无见”之空言为学。提倡博学,除经史、诸子、诗赋而外,佛经亦当留意。告诫学
子,读书不可死守屋底,“只在注脚中讨分晓,此之谓钻故纸,此之谓蠹鱼”(《杂记一》);而当寻山问水,亲师取友,以广见闻,切磋学问,“闻道即吾师”,不可有门户。读书不必贪多,“只要身心有实落处,受用处,时时理会”,吃透一种,自可融会贯通。对个人修养,提倡“静、淡、远、藏、忍、乐、默、谦、重、审、勤、俭、宽、安、蜕、归”。强调知错则改,认为这是学问人第一精进工夫。著有《春秋人名地名韵》、《两汉书人名地名韵》、《易解》、《左锦》、《明纪编年》、《霜红龛集》等。
为您推荐
张尔岐(1612—1677): 明清之际学者、教育家。字稷若,自号蒿庵居士。山东济阳人。一生未仕,教授于乡里。笃守程朱理学。在教育方面,主张童蒙教育,“非独养其
德性,亦将养其身体”。曾对蒙养教程作了具体规定。教士子以“笃..
陈确(1604—1677): 明清之际学者、教育家。原名道永,字非玄,后字乾初。浙江海宁人。年四十,始受业于刘宗周。明亡,隐居著述讲学,接引后学,娓娓不倦,从学者甚众。曾对宋明理学和佛教进行批判。蔑视权威,不因循守旧,敢于反对程朱“..
刁包(1603—1668): 明清之际学者。字蒙吉,晚号用六居士。直隶祁州(今河北安国)人。明天启举人。明亡,曾拒任李自成所授官。入清后隐居不仕,著书授徒。与孙奇逢辨质“良知”,联诸儒讲学。治学大旨以程朱为本,强调读书务期躬行心..
施璜: 明清之际学者。字虹玉,号诚斋,安徽休宁人。弃举业,绝意仕进,以理学著称。屡主紫阳(新安)、还古(休宁)书院会讲讲席。教育上主张崇尚程朱,以修身立诚相策励。后从学东林高世泰,被推为会讲祭酒。著有《思诚录》、《小学近思..
宋应星(1587—?): 明科学家、学官。字长庚,江西奉新人。数赴会试不第,遂绝意科名。崇祯七年(1634)出任分宜教谕,后为福建汀州府推官、南京亳州知州。明亡后还家不仕。反对空谈身心性命之学风,批评士子“只有纂集时文,逢迎棘院”..
高世泰: 明清之际学者、学官。字汇旃,晚号石屋遗氓。江苏无锡人。明高攀龙从子。崇祯进士,历任礼部主事、清吏司主事,学政等职。主广东乡试。曾修葺江夏濂溪书院,遴选全省学者二百余人砥砺其中,并立会规五则。入清后仍以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