絜矩之道

絜矩之道: 絮,度量。矩,曲尺。指人的行为须符合规范法度。《礼记·大学》:“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朱熹注:“上行下效,捷于影响,所谓家齐而国治也。”

为您推荐

三百篇

三百篇: 指《诗经》,亦用作《诗经》的代称。相传古时《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存三百一十一篇。内六篇有目无诗,实有三百零五篇,举成数称为三百篇。《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静坐

静坐: 理学家修养心性的基本方式方法之一。源自佛教、道教之*“禅定”、* “入静”。旨在收敛身心、排除杂念,使精神贯注专一。《宋元学案·伊川学案上》:“(程颐)接学者以严毅。尝瞑目静坐,游定夫、杨龟山立侍不敢去。”..

居必择乡

居必择乡: 语出《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浸染)之滫(尿),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意谓环境对人的发展成..

四始

惺惺

惺惺: 理学概念。警觉、警醒,保持对封建道德名教的自觉性。朱熹说:“‘惺惺’乃心不昏昧之谓,只此便是敬。心若昏昧,烛理不明,虽强把捉,岂得为敬”(《宋元学案·晦庵学案》上)。理学家认为,保持警觉,须主敬存养。如张拭说“夫敬..

坐言起行

坐言起行: 谓言论必须可行,后引申为言行必须一致。《荀子·性恶》:“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明清之际颜元反对理学家“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提倡“实学”,认为“明道不在诗书章句,学不在颖悟诵读,而期如孔门博文..

啬: 爱惜;保养。道家修养方法。《老子·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如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