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十岁时,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每能语其要。嘉祐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县判官。英宗时直史馆。熙宁时,王安石行新法,上书论其不便,遂自请通判杭州,徙湖州。言者摭其诗语以为讪谤朝政,贬黄州团练副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哲宗时召还,为礼部郎中,迁中书舍人。又先后出知登州、杭州、颍州。后复召为礼部尚书,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晚年,先后被贬惠州、琼州等地。才气纵横,诗、文俱绝,书、画并称(书称“宋四家”之一)。又博通经史。强调文学作品对社会积弊的药石、疗救作用,认为创作应“有为而作”(《凫绎先生文集序》),要求作者充实主观修养,“充满郁勃而见于外”(《江行唱和集序》)。绘画强调神似,反对形似。提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认为“立意”是关键,创作前须“胸有成竹”;又主张“游于物之外”的超然审美态度。又工词,创立与传统婉约词派相对立的豪放派。重视文学人才的发现和培养,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均从游,后被称为“苏门四学士”。其他如陈师道、李麈、李之仪等都曾受其教益。南宋辛弃疾受苏氏风格影响,并加以发展,形成苏辛词派。金代有“苏诗运动”。清翁方纲《斋中与友论诗》:“苏学盛于北,景行遗山仰。”明代公安派作家、清代宗宋派诗人都推崇、学习苏氏诗词。元、明和清中叶前文风受其影响亦很大。著有《易传》、《书传》、《论语说》(已佚)、《仇池笔记》、《东坡志林》等。后人集其所作诗文奏牍等为《东坡全集》。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前赤壁赋》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