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重于知: 朱熹的认识论学说,教育论的哲学理论基础之一。朱熹认为“致知力行,论其先后,固当以致知为先;然论其轻重,则当以力行为重”(《朱文公文集·答程正思》。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朱子语类》卷十三)。因为行是知的目的。“夫学问岂以他求,不过欲明此理而力行之耳”(《答郭希吕》)。行是达到自身心与理一的手段。“善在那里,自家却去行他,行之久则与自家为一,为一则得之在我。未能行,善自善,我是我”(《语类》卷十三)。赞同知易行难观点。“虽要致知,然不可恃。《书》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功夫全在行上”(同上)。但并非指知不重要,或浅尝辄止而不深求。“‘穷理要不必深求’,此语有大病,殊骇闻听。‘行得即是’,固为至论。然穷理不深,则安知所行之可否哉”(《答程允夫》)。
为您推荐
琴派: 若干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各派的差别取决于师承、地区和传谱诸因素。同一地区的琴人彼此切磋,又共受著名琴师、民间音乐和当地方言的影响,遂形成相近的演奏风格。后世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并命名。如..
身心之学: 明王守仁及其后学对“心”、“身”关系的学说。语出《礼记·大学》“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知先行后: 程朱学派的认识论学说,教育论的哲学理论基础之一。程颐说:“须是知了方行得。 然不致知,怎生行得”(《二程遗书》卷十八)。朱熹在程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道德认知当先不后的意义:“经不正,理不明,看如何地持..
浙东学派: 体现明清实学思潮的学派之一。其代表人物吕祖谦、陈傅良、叶適、陈亮均浙东人,故名。据章学诚《文史通义·浙东学术》,黄宗羲“上宗王(守仁)刘(宗周),下开二万(万斯大、万斯同)”。二万后,有邵念鲁、全祖望、章学诚。..
阳明学派: 以明代王守仁为代表的学派。因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故名。又因王守仁为浙江条姚人,余姚境内有姚江,故亦称“姚江学派”。其思想与宋陆九渊一脉相承,又与象山学派合称陆王学派。与朱熹之学背驰,以“心即理”、“知行..
格物致知说: 古代认识论命题。源于《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嗣后,学者对其解释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