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 人事、人伦、为人之道。人道观念春秋时已出现。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左传·昭公十八年》)。道家强调人道与天道有别。《老子·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庄子·在宥》:“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易传》
中“人道”多指人事。《易·谦·彖》:“人道恶盈而好谦”。儒家多强调为人之道。孔子的“志于道”指的是人道。孟子以仁义为人道的本质。“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礼记·丧服小记》:“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后来的儒者对此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但大体不出其范围。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提出“以人道率天道”(《思问录·内篇》)。强调人改造自然、治理社会的作用。
为您推荐
考据学派: 指清代注重名物考证的学派。明清之际顾炎武是开山祖。他与同时的另一些学者,鉴于明末学界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空疏误国的弊病,标举“经世致用”,提出“经学即理学”的主张,故其考据与现实紧密联系,与官方倡导的..
人性论: 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探求人的天赋素质及其发展变化的理论。在中国古代主要属于教育哲学范畴。孔子最先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命题,认为人的天赋素质是差不多的,由于后天习染不同,各自的发展才产生..
知行并进: 亦称“知行并举”。明王廷相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用语。强调行,即“履事”、“习事”、“实历’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真知必得于行。“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徒讲而不行,则遇事终有眩惑”..
颜李学派: 清初颜元、李塨师生合创的学派。反对程朱分“理”、“气”为二,“理”先于“气”的观点,强调“习行”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颜元谓“千年大患只为忘了孔门‘学而时习之’一句也”;“思过读过,总不如学过;一字便住..
天人感应: 西汉董仲舒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上帝,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表示着天对人们的谴责和嘉奖。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
知行合—说: 明王守仁的认识论学说。与程朱学派的“知先行后”说相对,意谓“知”与“行”是统一的,互相渗透、不可分割,是一个过程。此说在宋儒已露端倪。程颐说,“人既能知见,岂有不能行。”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伊川学案..